人类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数千种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噬菌体,广泛分布在胃肠道、皮肤、唾液、口腔黏膜、阴道、结膜等部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和人类肠道宏基因组的构建,人们对微生物群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其中,肠道微生物群因其重要的临床价值而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2025-10-08
0
七氟烷是临床上常用的全麻药,近年来在影响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七氟烷可对恶性肿瘤细胞的进展和肿瘤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七氟烷对肿瘤进展的不同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并了解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肿瘤患者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5-10-08
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对老年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对识别高危人群、减少围术期不良事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衰弱是一种多系统功能受损累积、生理储备减少导致抗应激能力下降的非特异性状态,主要特征为肌力、活动耐力和生理功能衰退,可导致个体对跌倒、残疾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易感性增加。
2025-10-07
0
脑卒中是全球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病因之一;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现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使得脑卒中发生率逐年上升,其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幸存者常出现的症状除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外,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 PSP)也成为目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且负担较重的并发症,也是最棘手的后遗症之一。
2025-10-07
0
国际疼痛学会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P容易致使病人产生烦躁和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NP的药物治疗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但长期大量使用,伴随了较多的不良反应,如药物依赖、呼吸抑制和胃肠道问题,以至于不能高效地管理疼痛。因此,针对NP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025-10-06
0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疼痛性质多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或针刺样,多由物理损伤或代谢紊乱引起。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外周和中枢两个方面,目前临床中多使用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和氯胺酮等治疗,但效果一般,且因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便秘)、胃溃疡及肝肾功能损伤等导致患者不能长期服用。
2025-10-06
0
早期识别PND 高危患者,并针对性地进行脑健康管理及术前预康复,对最终降低PND 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极为重要。本文就老年患者PND 的术前危险因素及简易评估方法、术前预康复策略进行归纳,为临床开展老年患者高危患者筛查与预康复提供参考。
2025-10-01
0
伤害性感受器是一种能够传导和编码有害刺激的感觉受体。伤害性感受器在形态学上属于外周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骨骼肌、骨骼、内脏等部位。根据支配的位置不同,伤害性感受器的细胞体可位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面三叉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舌咽节等不同部位。
2025-10-01
0
疼痛在帕金森病病人当中非常常见,帕金森病的发展过程中疼痛发生率为30%~95%,而且疼痛通常是该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帕金森病疼痛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疼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等。
2025-09-30
0
氯胺酮自20世纪6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具有强大的麻醉、镇痛和镇静作用。尽管用于临床麻醉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氯胺酮可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恶心、呕吐、出现幻觉等不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其药理学特性与氯胺酮相似,包括镇静、镇痛、抗抑郁和改善认知,其体内清除率高,不良反应较少。本文将结合艾司氯胺酮的作用机制、药理学特点,对其目前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2025-09-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