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新宙,闫玉荣,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麻醉佐剂是指可以与麻醉药同时使用,提高麻醉有效性、减少麻醉所需剂量的药物,包括
1.硫酸镁的药理作用
镁离子是细胞内含量仅次于钾离子的阳离子,约占人体总重量的0.03%。镁在多种细胞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辅因子参与了数百种酶促反应,硫酸镁的生理药理作用包括:与三磷酸
硫酸镁不仅在
2.围手术期硫酸镁的应用
2.1硫酸镁的镇痛作用
术后
2.1.1静脉输注硫酸镁
静脉使用硫酸镁的镇痛作用可能存在多种机制:
⑴阻滞NMDA受体,降低中枢对
在张迪等的研究中,比较了术中静脉输注
⑵改善由于应用
在SONG等的一项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硫酸镁可以减轻瑞芬太尼介导的痛觉过敏现象,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质量。由于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的维持中被广泛应用,因此,大剂量应用瑞芬太尼造成的术后痛觉敏化十分常见,硫酸镁改善痛觉敏化的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⑶减少致痛物质产生,手术刺激造成的强烈应激反应可以引起免疫细胞释放多种致痛物质,静脉输注硫酸镁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表面的L-型钙离子通道,减少免疫细胞释放血栓素A2(TX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致痛因子含量,减轻因致痛因子引起的疼痛。
⑷延长局麻药物作用时间,硫酸镁可以减少TXA2、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的释放,继而减少因细胞因子导致的血管舒张,从而减缓局麻药物入血速度,延长局麻药物镇痛作用时间。王奎等对比了静脉泵注硫酸镁对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长的影响,发现硫酸镁可以明显延长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间,改善术后早期镇痛。
现有研究中在围手术期静脉使用硫酸镁镇痛所选用剂量仍未达成统一,在一些应用小剂量硫酸镁的研究中,硫酸镁没有有效增强围术期镇痛效果。如ADHIKARY等在全身麻醉中使用单次小剂量硫酸镁(2 g)静脉输注,观察了静脉输注硫酸镁对全麻袖状胃切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发现硫酸镁并没有减少术后
在SOUSA等的一项研究中,观察了小剂量硫酸镁对接受腹腔镜下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诱导前静脉给予20 mg/kg体质量负荷量硫酸镁,随后术中输注2 mg/(kg·h)作为维持剂量,发现输注硫酸镁减轻了术后疼痛,但并未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消耗。可能表明硫酸镁需要达到一定阈值剂量才能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
在SEYHAN等的研究中将术中泵注硫酸镁由10 mg/(kg·h)增加为20 mg/(kg·h),并没有改善术后阿片药物消耗量,且大剂量硫酸镁可使术后肌力恢复减慢,清醒拔管时间延长。这表明在达到较大剂量后,再次增加硫酸镁泵注剂量,并不能达到更好的镇痛作用,而且存在导致患者肌力下降的风险。虽然静脉输注硫酸镁加强全身麻醉镇痛及改善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但对于其最佳应用剂量及输注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
2.1.2蛛网膜下腔应用硫酸镁
蛛网膜下腔应用是硫酸镁发挥镇痛作用的另一种常用途径。对NMDA受体的拮抗作用是硫酸镁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机制,NMDA受体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相比静脉应用,蛛网膜下腔注射硫酸镁更容易增加脑脊液中的镁离子浓度。在椎管内应用硫酸镁即使剂量远小于静脉,却仍然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BUVANENDRAN等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中,在蛛网膜下腔应用硫酸镁,此试验首次观察在人体中蛛网膜下腔使用硫酸镁的镇痛作用,发现相较对照组,硫酸镁可以延长蛛网膜下腔镇痛时间,改善了患者术后早期镇痛。MOSTAFA等使用含有硫酸镁的
在既往观察蛛网膜下腔使用不同剂量硫酸镁研究中,对鞘内注射硫酸镁的最佳剂量仍有争议。在JABALAMELI等的研究中,观察了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硫酸镁对镇痛的影响,发现注射75 mg或100 mg硫酸镁的相比注射50 mg硫酸镁可以显著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需要量,但使用100 mg硫酸镁并没有达到比使用75 mg硫酸镁更好的镇痛效果。
在BIRKINSHAW等的研究中,对比了蛛网膜下腔注射50 mg或75 mg硫酸镁的镇痛作用,发现两组均能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需要量,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中对蛛网膜下腔应用硫酸镁最佳剂量给出了不同的建议,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存在差异有关,对于蛛网膜下腔应用硫酸镁最佳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2.1.3局部应用硫酸镁
硫酸镁作为天然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其在局部应用中可以通过抑制L-型钙离子通道,竞争性拮抗钙离子内流,降低外周疼痛敏感化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隆盛等观察了在股神经组织中左旋布比卡因添加硫酸镁对术后镇痛作用的影响,研究认为,添加硫酸镁作为局麻药佐剂,能够延长阻滞持续时间,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在王密周等的一项研究中,股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添加硫酸镁可以增强
2.2硫酸镁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是患者苏醒前
2.3硫酸镁改善围术期心血管反应
镁可以阻断钙离子通道并作为辅因子参与细胞膜中的钠钾运输,从而起到细胞膜稳定剂的作用;此外,硫酸镁还可以通过抑制抑制肾上腺和肾上腺能神经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这些药理作用使硫酸镁具有抗心律失常、舒张血管的特性。
2.3.1硫酸镁改善血流动力学
手术不同阶段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变化,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硫酸镁可以抑制交感系统兴奋性,从而改善这种波动。在全麻的诱导和苏醒过程中,由于气管插管刺激,常导致明显的血压升高,静脉使用硫酸镁可以减少这种血流动力学波动。在杨燕青等的研究中,静脉输注硫酸镁可以有效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拔除气管插管导致的血压升高,减少相关不良反应。
江华勇等观察行全身麻醉的高血压病患者,在气管插管前使用硫酸镁预处理,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患者使用硫酸镁预处理可以在气管插管时获得更加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作为麻醉佐剂,硫酸镁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显著减少小儿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骨科手术中,常在肢体近端捆绑止血带以减少出血,但随之而来的止血带反应常影响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在王红珠等的研究中发现,硫酸镁可通过抑制NMDA受体、减轻肢体远端因缺血造成组织损伤达到减少因止血带反应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的作用。
2.3.2硫酸镁减少围术期心律失常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心肌细胞复极相的异常改变,围术期紧张焦虑状态及使用镇吐药物如
2.4硫酸镁减轻炎症反应
炎症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围手术期的伤害性刺激可导致免疫细胞释放大量促炎物质,过度的炎症反应可导致组织或器官功能障碍,增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硫酸镁的抗炎机制包括:⑴抑制免疫细胞上L-型钙离子通道,减少免疫细胞释放炎性介质;⑵维持细胞内ATP-Mg复合物的水平,产生能量以减少组织细胞受损;⑶抑制细胞内钙的内流减少钙超载导致的细胞损伤。庞文广等的研究发现,在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的基础上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可抑制炎症及氧化因子释放。
2.5硫酸镁改善术后神经认知功能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术后
⑴改善脑脊液中的镁离子含量,避免由于镁离子含量减少而导致的
在MATHEW等的临床研究中,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术中静脉泵入总计150 mg/kg体质量硫酸镁,未能改善术后认知功能。这些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硫酸镁给药时间、泵注剂量,以及研究人员收集数据的模式差异有关。目前临床中,关于硫酸镁对术后神经认知功能的改善结果仍未达成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2.6硫酸镁影响局麻药理化性质
硫酸镁可作为局麻药佐剂,容易对局麻药物理化性质产生影响。比如弱酸性的硫酸镁溶液减少了布比卡因解离,使游离态布比卡因减少,从而减缓了布比卡因起效,临床可以通过添加
2.7硫酸镁的不良反应
硫酸镁在围手术期可以发挥广泛的作用,但镁离子输注过量会导致
镁离子在体内分布容积大,半衰期短,主要经肾脏排泄,可在肾脏被快速代谢,因此,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高镁血症非常罕见。但在肾功能异常患者中应用硫酸镁时应当慎重,并且进行血清镁浓度监测,以免造成严重高镁血症。
在FILHO等的研究中观察到,尽管在围手术期静脉泵注硫酸镁会造成轻度高镁血症,但由于硫酸镁可以快速经肾脏代谢,并未在研究中观察到出现高镁血症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推荐在使用较大剂量硫酸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呼吸和肌松监测,并且在必要时应监测血清镁离子浓度。由于硫酸镁可以抑制神经肌肉接头钙离子通道,从而减少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大剂量硫酸镁仍存在导致患者肌力下降的风险。在出现由硫酸镁引起的肌力下降时,应用新斯的明可拮抗硫酸镁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3.小结与展望
硫酸镁在围术期改善镇痛、减轻术后躁动、改善围手术期心血管反应、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认可,并且硫酸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低廉的成本。这些使得在围手术期应用硫酸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硫酸镁药理作用及作为麻醉佐剂使用的最佳剂量,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义。
来源:李新宙,闫玉荣.麻醉佐剂硫酸镁在围手术期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4,8(16):129-13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