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伟:HRS2014年会最新临床研究亮点
2014-08-13 来源:门诊杂志
关键词: HRS2014 临床研究

2014年美国心律学会(HRS)科学年会于5月7-10日在旧金山举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华伟教授介绍了本届会议的研究亮点。


HRS 2014公布的无线起搏器一年随访结果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国也逐步开始这一领域的尝试。请介绍一下无线起搏器的应用前景。在您看来,这项技术可能需要多久能够逐步普及甚至替代现在临床上应用的起搏器?


华伟教授:Dr. Reddy继2013年HRS年会上公布了Leadless Pacing无导线起搏器的短期观察结果后,此次大会上再次公布了33名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者1年随访的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无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无感染事件,起搏器工作状态正常,电池预期寿命在9~19年。


这个小规模临床研究肯定了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但仍需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这项新技术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远程监测系统一直是心脏起搏领域专家极为重视的研究方向。以往认为,植入ICD或CRT的患者进行远程监控可改善患者生存。HRS 2014会议上Suneet M ittal博士公布的试验显示无论使用哪种起搏器,使用远程监控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未监控者。请解读该试验的临床意义。


华伟教授:会上公布了最大规模的评价远程监测系统的临床研究显示:远程监测能改善起搏器植入者的生存率。这项研究纳入了348,742名植入SJM起搏器的患者,所有起搏器均有远程监测功能并对患者免费提供,但不到一半的患者利用这项免费服务。此外,那些参与远程监测的患者中,不足50%的患者能积极参与,确保远程监测的时间在75%以上。该项研究提示:未参与远程监测患者的死亡危险是那些积极参与远程监测患者的2.4倍,这一获益与植入器械的类型无关。因此,应鼓励所有患者参与远程监测,对患者和社区医师进行宣传教育是提高远程监测率的关键。


关于ICD植入术中是否有必要进行除颤阈值测试一直存在争议,这次会议上公布了SIMPLE临床研究的结果。结果公布后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关注,您能否介绍一下该研究的价值?


华伟教授:SIMPLE临床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价除颤阈值测试预后价值的全球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2500名ICD植入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是否接受除颤阈值测试,中位随访3.1年。主要终点事件包括未能发放正确的电击治疗或心律失常死亡事件。次级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率。以ICD植入30天的复合临床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缺氧性脑病、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心衰以及类似情况。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总死亡率和30天安全性事件的发生率相同。主要终点事件在非测试组为7.2%,测试组为8.3%(OR 0.86),非劣效应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责该项研究的Dr. Healey说“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很多电生理学家都在质疑ICD植入术中阈值测试的效用,以往的非随机临床研究也提示阈值测试并未能改善患者临床除颤的有效性、减低死亡率,甚至有些研究发现术中阈值测试会对患者造成危害,但只有现在我们才可以自信的说我们可以放弃常规的阈值测试了”。


该研究对于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提示在ICD植入过程中无需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


在本次会议上关于起搏领域有何新技术发布?


华伟教授:临床上约有10%的心衰患者因左心室电极导线无法进入冠状静脉窦而不能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CRT),此外,仍有30%左右的心衰患者CRT植入后无应答。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John Morgan教授介绍了ALSYNC临床研究,这是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房间隔穿刺左室心内膜起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房间隔穿刺左室心内膜起搏新技术的应用大约能使50%的CRT无应答者获益。该研究共入选138例CRT无应答患者,采用新技术植入CRT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此外,约有57%的心衰患者NYHA分级改善。左室心内膜起搏CRT术后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冠状静脉内起搏相比,左室心内膜起搏有更多的起搏位点可供选择。术者熟练的术中操作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但其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来验证。


点击进入专题>>>2014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201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