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神经」群每天早上都会进行一个简短的晨起读片学习,利用3分钟的时间读片鉴病,大家一起讨论。每周我们会将其中有代表性的病例重点解读,供大家学习。(注:图片均来自群内真实病例,质量有限,请谅解)本文通过三个简单的小病例带大家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放射性脑病、累及基底节区的锰中毒。
病例来源:医脉神经各群
收集整理:卢志杰,李凯,赵伟
审阅:申永国,王津存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1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47岁,主诉:突然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3天。
图1 患者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双侧颞枕交界、额颞叶交界、半卵圆中心多发散在点状、片状弥散受限信号(红色箭头),ADC呈低信号(未给出)。病灶分布符合分水岭区(黄色虚线)。
2. 病例讨论
在排除常见部位肿瘤、心源性栓塞、低灌注等病因后,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引起的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s,HES)是一种罕见疾病,特征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超过1500/ul)、嗜酸性粒细胞介导器官损伤或组织浸润。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心脏、肺、神经系统或胃肠道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分为原发性(克隆扩充)和继发性(化学反应),比如药物、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
继发于HES的缺血性梗死特征性表现为梗死分布于内和外边缘带、分水岭区,其机制可能与心源性栓塞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灌注不足也是HES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占HES死亡原因的33%,一线治疗首选
病例要点:遇到类似的影像,除了鉴别心源性栓塞、特鲁索综合征、系统性低灌注等常见的导致分水岭梗死的病因之外,需要考虑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并对升高原因行进一步检查。
病例2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2岁,主诉: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乏力5天。既往:1年前诊断“
图2 患者头颅磁共振各个序列:T2(A)、T1(B)、FLAIR(C)、DWI(D)、ADC(E)、T1+C(F)可见左侧颞叶异常信号,呈长T1长T2,FLAIR高信号,DWI轻度弥散受限,ADC无反转,明显强化。病灶中央部分可见坏死表现。
图3 PWI提示左侧颞叶呈低灌注表现。
2. 病例讨论
患者最终诊断为: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encephalopathy,REP)。
REP是指脑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并在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导致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而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在放射治疗脑瘤、颅外(鼻咽癌)或白血病脑病等多种疾患时发生。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是放疗治疗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急性期症状以急性颅高压表现为主:
MRI表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期,病灶以水肿为主,
本例病灶水肿,明显强化,中央有坏死,符合慢性期表现。
病例要点:遇到有放疗病史的患者,出现与放疗部位相匹配的类似影像,需要考虑到该病。
病例3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74岁,主诉:头昏、四肢无力10余天。
实验室检查:血锰:33μg/L(参考值:4-15μg /L)。
腹部彩超提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及胆总管结石并胆道扩张。
图4 患者头颅磁共振T1序列可见,双侧基底节区以苍白球为主区域呈短T1信号(红色箭头)。
2. 病例讨论
最终患者考虑累及基底节区的锰中毒。
基底节区T1高信号常见于
尚须与各种原因导致的其他金属离子如铁、铜、钙等沉积相鉴别。
病例要点:遇到类似影像,除了上文所述的几种疾病,不要忘记胆道疾病引起的锰中毒。
参考文献:
[1] 高晓玉,孙旭文,杜子娟.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伴发多发脑梗死一例[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9,26(2).
[2] 尤荣开著 ,常见临床脑病救治[M].
[3] 王群,张晨光.锰在肝性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 ,2010,28(3).
往期专栏文章回顾
☑ 假性SAH、生殖细胞瘤、PRES、低血糖昏迷、MELAS、癫痫后脑改变
☑ MMA伴cblC型并发ICH、巨细胞病毒脑室脑炎、霉曲菌感染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