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NCN | 殷剑教授解读泰它西普最新数据,双靶点疗法持续发力、致上而赢,破解胸腺瘤相关MG治疗难题
2025-10-09 来源:医脉通

2025年9月11-1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美丽的杭州市盛大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最新进展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为推动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症肌无力(MG)作为一种罕见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¹,已成为神经免疫领域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次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的殷剑教授针对新型双靶点生物制剂——泰它西普治疗MG的Ⅱ、Ⅲ期临床研究最新成果作了专题报告,系统展示了该创新药物扎实的临床证据与令人鼓舞的疗效。借此契机,医脉通特邀殷剑教授就“泰它西普在MG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前景”进行深度访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Q:近年来,重症肌无力(MG)靶向疗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5月,泰它西普治疗MG的Ⅱ期研究数据重磅公布,其结果发表在《Eur J Neurol》杂志上,作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请您从肌群分析的角度谈一谈泰它西普在MG患者中的疗效如何?


殷剑教授:


MG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部分患者症状在短期内迅速进展,发生肌无力危象而危及生命。MG的全球患病率约为12.4/10万人,基于国家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我国MG的发病率约0.68/10万人(由于仅统计住院患者,因此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2。由于疾病罕见、症状多样,MG往往面临较高误诊率,导致诊断延迟。2022年的一项中国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58.3%的患者曾被误诊,43.4%的患者存在延迟诊断>1年的情况3,由此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此外,在治疗方面,传统免疫治疗方法存在药物疗效、安全性、便捷性不足等局限性4,难以满足MG患者对病情全面控制的需求。


今年5月,泰它西普新适应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与常规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患者,为中国MG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全球MG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目前,泰它西普已积累了丰富的循证证据,其中,泰它西普治疗MG的Ⅱ期研究是一项针对成人gMG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临床研究,旨在初步评估泰它西普治疗成人gM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最终纳入29例年龄≥18岁,抗AChR抗体阳性,确诊为gMG的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泰它西普160mg组(N=14)和240mg组(N=15),每周1次皮下注射,连续24周。治疗期间每4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结果显示,泰它西普两组剂型均可有效改善gMG患者临床症状。从基线到第24周,泰它西普160mg和240mg组MG临床绝对评分(MG-CAS)的平均变化量分别下降13.8和14.1分,进一步证实其可改善患者病情。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泰它西普可以有效减轻gMG患者各肌群(包括肢体肌、呼吸肌、延髓肌、面肌等)肌无力症状,对于眼肌受累症状改善尤其显著,且240mg剂量组的疗效优于160mg剂量组。



Q:MG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胸腺瘤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泰它西普治疗MG的Ⅱ期研究中有胸腺瘤病史的14例患者进行的亚组分析数据最新出炉,请您谈一谈该亚组分析结果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临床启示?


殷剑教授:


该亚组分析纳入了泰它西普治疗MG的Ⅱ期研究中14例有胸腺瘤病史的患者人群,其中泰它西普160mg组9例,泰它西普240mg组5例。结果显示:


重症肌无力定量量表(QMG)评分:自第4周起,无论有无胸腺瘤病史,泰它西普两个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QMG评分;此外,无论有无胸腺瘤病史,泰它西普240mg组对QMG评分的整体改善均优于160mg组,虽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随着样本量的放大相信会出现一定差异。


QMG应答率:全部剂量组中,有胸腺瘤病史患者在4、8、16和24周QMG应答率(改善≥3分)高于无胸腺瘤病史患者。


QMG改善:第24周时,有胸腺瘤病史的患者100%达到QMG有效改善(改善≥3分),64.28%的患者达到QMG显著改善(改善≥5分);无胸腺瘤病史患者分别为93.33%及80%。


MG-CAS评分:自第4周始,无论有无胸腺瘤病史,泰它西普两个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MG-CAS评分(有胸腺瘤病史的患者改善程度更高);此外,有胸腺瘤病史的患者中,泰它西普240mg组对MG-CAS评分的整体改善优于160mg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MG-CAS应答率:两个剂量组中,有胸腺瘤病史患者在4、8和24周MG-CAS改善≥3分的比例以及在第4、8、12、24周MG-CAS改善≥5分的比例均高于无胸腺瘤病史患者。


MG-CAS改善:第24周时,有胸腺瘤病史的患者在MG-CAS改善≥3分的各分值均高于无胸腺瘤病史患者。


胸腺瘤相关MG约占MG患者的10%-15%,这类患者通常病情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挑战5。上述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泰它西普对于有胸腺瘤病史的gMG患者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且240mg剂量组疗效优于160mg剂量组,该研究数据的公布无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Q:Ⅱ期数据的公布为泰它西普治疗gMG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证明。那么,最新的Ⅲ期研究数据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请您详细分享下?展望未来,您认为泰它西普在MG/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


殷剑教授:


泰它西普治疗gMG的Ⅲ期临床试验是中国原创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高剂量泰它西普治疗gMG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114例基线MG日常生活活动量表(MG-ADL)评分≥6分、QMG评分≥8分的gMG患者,按1:1随机分组至泰它西普240mg组和安慰剂组(各57例),研究分为24周双盲治疗期(A阶段,N=114)及24周开放治疗期(B阶段,N=104)。主要研究终点是第24周MG-ADL评分较基线变化,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第48周MG-ADL评分较基线变化,第24周、48周QMG评分较基线的变化等。


结果显示,治疗4周起,相比安慰剂,泰它西普组MG-ADL和QMG评分显著改善。治疗24周时,泰它西普组MG-ADL评分较基线的下降值显著高于安慰剂(-6.4 vs -1.6),达到主要终点;MG-ADL评分改善≥3分的患者比例高达98.1%;QMG评分改善≥5分的患者比例达87%;同时MG复合量表(MGC)、MG相关生活质量15项(MG-QOL15)及MG-CAS显著改善。治疗48周时,泰它西普组MG-ADL、QMG等评分呈持续降低趋势,且各肌群无力症状持续改善。在安全性方面,双盲期间,泰它西普组总体不良事件(AE)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严重不良事件(SAE)、感染类AE以及感染类SAE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整体安全耐受


泰它西普是一种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通过靶向B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途径,多阶段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通过降低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发挥治疗作用。其治疗MG的Ⅱ期和Ⅲ期研究数据的公布,是中国创新药在神经免疫疾病领域的重大突破。今年5月,泰它西普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打开了MG治疗新格局。这是泰它西普在中国获批的第三项适应症,此前该药物已于2021年3月和2024年7月相继获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适应症。


总的来说,泰它西普在MG患者中的应用前景乐观,未来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长期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其在重症肌无力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将更加清晰,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治疗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结语


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首创BLyS/APRIL双靶点生物制剂,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已成为当前自免疾病治疗领域极具潜力的药物。本次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泰它西普不仅能有效减轻gMG患者包括肢体肌、呼吸肌、延髓肌、面肌等在内的各肌群肌无力症状,还对伴有胸腺瘤病史这一治疗挑战较大的患者群体展现出良好疗效,为其带来新的希望!期待未来,随着研究探索的持续深入以及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泰它西普能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助力更多患者获益!


殷剑wechat_2025-09-30_173307_643.png

参考文献
1.李佳一,刘冉,郝洪军,等.极晚发型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5,(08):38-45+9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5,58(7):721-741.
3.2022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健康报告.
4.Mahic M, Bozorg AM, DeCourcy JJ,et al. Physician-Reported Perspectives on Myasthenia Grav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al-World Survey. Neurol Ther. 2022 Dec;11(4):1535-1551.
5.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 版)[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1,28(1):1-1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