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洲教授团队研究:从诊断性抗体检测到真实世界证据,聚焦NMOSD与MS诊疗新策略 | ECTRIMS·中国星阵容
2025-10-11 来源:医脉通

9 月 24-26 日,全球神经免疫领域的学术盛会——第41届欧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大会(ECTRIMS)暨第30届多发性硬化康复大会(RIMS)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顺利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世界各地关于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等神经免疫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冯金洲教授、秦新月教授团队共有 3 项研究成功入选大会交流,其中2项以海报形式展示,1 项进行了口头报告。这些研究聚焦于神经免疫疾病的抗体检测方法与真实世界治疗策略与实践,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高质量真实世界与检测技术对比证据。

特别鸣谢:感谢冯金洲教授审核、指导


图片
图片

P1040 | AQP4抗体的一致性检测:固定细胞法与活细胞法检测的对比分析


➤ 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由于活细胞法检测(live cell-based assay, LCBA)在保留抗原构象完整性方面的优势,其在血清学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有对比研究表明,与固定细胞法检测(fixed cell-based assay, FCBA)相比,LCBA 的敏感性更高。根据 2023 年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国际共识标准,LCBA 已被认定为检测MOG-IgG的金标准方法。然而,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中,优先采用 LCBA 检测AQP4-IgG的临床必要性尚不完全明确,尤其相较于其在 MOGAD 诊断中已确立的核心地位而言。


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性评估免疫荧光活细胞法(LCBA-IF)与免疫荧光固定细胞法(FCBA-IF)在检测 AQP4-IgG 方面的一致性。


➤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 90 例符合 2015 年国际NMO诊断专家组(IPND)标准的NMOSD 患者,以及 40 例对照者(例健康对照者、32 例疾病对照者),对比分析 LCBA-IF  FCBA-IF 检测 AQP4-IgG 的效能。此外,进一步探讨两种方法检测的 AQP4-IgG 滴度与 NMOSD 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关联。


➤ 研究结果


NMOSD 组(n=90)与对照组(n=40)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对 130 份配对血清样本采用 LCBA-IF  FCBA-IF 检测,结果显示:


  • 78 份样本在两种方法中均呈阳性,48份样本均呈阴性,总一致性为 96.9%Cohens K = 0.93595% CI [0.872, 0.998]);Spearman 相关系数为0.977p<0.001)。

  • 对于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若其中一种方法呈阴性,则另一种方法的检测滴度均为 1:10。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均为 100%,但 LCBA-IF 的敏感性略高于 FCBA-IF

  •  LCBA-IF 检测组中,不同滴度亚组间的年复发率(ARR)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低滴度组 vs. 中滴度组、低滴度组 vs. 高滴度组、中滴度组 vs. 高滴度组,均为p<0.05);而在 FCBA-IF 检测组中,低滴度组与中滴度组的年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亚组间比较则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LCBA-IF FCBA-IF  AQP4-IgG 检测中具有高度一致性,仅在低滴度样本中观察到轻微差异,且 LCBA-IF 在该类样本中的敏感性略高。此外,本研究分析提示,AQP4-IgG滴度升高可能与复发风险增加相关,且采用 LCBA-IF 检测时该相关性更为显著。


对于疑似 NMOSD 病例,若条件允许,建议优先采用 LCBA 进行 AQP4-IgG 检测;若无法开展 LCBAFCBA 仍可作为可靠的替代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上,来自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Dean M. Wingerchuk教授公布了最新的NMOSD诊断标准(IPND 2025),该标准的重要更新之一即是把LCBA法作为NMOSD AQP4抗体检测的首选方法予以推荐,这一更新内容与本研究结果完全吻合,证明了本研究的前瞻性与准确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O051 | 伊奈利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真实世界多中心队列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


伊奈利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RTX)分别是抗 CD19 和抗 CD20 B 细胞耗竭抗体,二者均在用于治疗NMOSD。然而,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在真实世界临床应用中关于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的数据非常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多中心分析,评估了伊奈利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治疗 NMOSD的差异。


➤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6个城市大型NMOSD诊治中心的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伊奈利珠单抗或 RTX 初始剂量方案治疗,并且均完成1年随访。研究结果通过逆概率加权(IPTW)和双重稳健模型进行评估。


➤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 244  NMOSD 患者,其中 125 例接受伊奈利珠单抗治疗,119 例接受 RTX 治疗。队列中以女性为主(230/24494.3%),229 例患者(93.9%)确认存在AQP4-IgG血清阳性。经 IPTW 调整后,部分基线特征在两组间趋于平衡。伊奈利珠单抗组中位随访时间为 12.0 个月(范围:4.0~12.0 个月),RTX 组为 12.0 个月(范围:7.0~12.0个月)。


  • 复发情况:伊奈利珠单抗组有 9/125 例(7.20%)患者出现复发,RTX 组有26/119 例(21.85%)患者出现复发(HR 3.4695% CI 1.51~7.96p=0.003)。

  • 调整后年复发率(ARR伊奈利珠单抗组显著低于 RTX 组(0.07 vs. 0.23,发生率比[IRR] 3.4395% CI 1.57~7.48p=0.002)。

  • 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改善情况:随访12个月,伊奈利珠单抗组有67/125例(53.6%)患者EDSS评分改善,RTX 组为41/119例(34.5%)(OR 0.3395% CI 0.160.69p=0.003)。

  • 不良事件(AE)与严重不良事件(SAE伊奈利珠单抗组中有39/125例(31.2%)患者报告AE,利妥昔单抗组有51/119例(42.9%)报告AE。伊奈利珠单抗组AE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妥昔单抗组(p=0.082),两组间 SA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629)。

➤ 研究结论


 RTX 相比,伊奈利珠单抗在降低NMOSD 患者复发风险和改善残疾进展方面疗效更优,总体安全性更高。上述研究结果支持将伊奈利珠单抗作为更广泛 NMOSD 患者群体中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图片
图片

P1775 | 奥法妥木单抗在初治和口服DMT转换治疗的MS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项中国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

奥法妥木单抗是一种全人源抗 CD20 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高效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这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奥法妥木单抗在初治(此前未接受过 DMT 治疗),或从口服 DMT转换治疗的RMS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性,并分析更换治疗方案原因。

➤ 研究方法

收集 2021  12 月至 2025  3 月期间三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患者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复发情况、MRI活动度、确认的疾病进展及不良事件。

➤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初治患者38 例(女性68.4%,平均年龄 30.29 岁,中位病程 2.31±4.08年,中位随访时间 13.5±3.74 个月)。末次随访时,年复发率(ARR)从 0.11±0.24 降至 0.05±0.22p=0.284);治疗 12 个月时,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从 2.59±1.46 降至 1.74±1.40p<0.001)。

口服 DMT 转换患者59 例(女性83.1%,平均年龄 26.85 岁,中位病程 5.30±4.17 年,中位随访时间21.71±7.63 个月)。转换治疗的主要原因包括:疾病进展(22.9%)、临床复发(23.7%)、MRI活动度异常(25.4%)及不良反应(6.8%)。转换治疗后,12 个月时的 ARR  0.37±0.43 降至 0.05±0.17EDSS 评分从 3.02±1.76 降至 2.31±1.89(两项指标均p<0.001);且未发现T1 钆增强病变或新发/扩大的T2病变显著增加。

无论是初治患者还是转换治疗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复发、EDSS 评分恶化及 MRI 活动度异常,随访期间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 研究结论

这项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不管初治患者或从口服DMT转换为奥法妥木单抗治疗,均可显著降低 MS 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与疾病进展风险,同时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不存在明显差异,为不同场景下选择高效DMT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真实世界证据。

专家点评


本次ECTRIMS大会汇集了神经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呈现了多项重量级指南的相关报告,为全球诊疗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会议期间,各专题会场座无虚席,反出国际学界对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及相关疾病的持续关注与研究热情。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并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中国在神经免疫疾病领域,包括视神经脊髓炎这类患者人群,已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发展条件。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见到更多高质量的中国临床与研究实践在国际学术平台上交流,为推动学科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图片

冯金洲 教授



  •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医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

  • 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免疫学组 委员

  •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委员

  • 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 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免疫专委会 常委

  • 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免疫学组 组长

  • 主持国自然2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重庆市自科等课题、重庆市卫健委、人社局等人才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

  • 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特邀评审专家

  • 长期主攻MS,NMOSD等中枢脱髓鞘病和神经科疑难病


参考文献:

1.Jing Wang, Linge Wang, Xiaolin Yang. et al. Consistent Detection of AQP4 Antibod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Fixed and Live Cell-Based Assays. Abstract Number: 1808/P1040.

2. Qiao Xu, linming Zhang, Xinyi Dua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ebilizumab versus Rituximab in Optic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A Real-World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Abstract Number: 1973/O051.

3. Yang yang, Xinyi Duan, Jing Wang,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ofatumumab in treatment-naive and oral DMT-switched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a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in China. Abstract Number: 1155/P1775.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