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庆教授:抗凝治疗在特定非心源性卒中患者中的适用人群及药物选择策略 | 2025中国脑卒中大会
2025-11-22


图片

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75%。尽管针对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卒中预防治疗取得了进展,但复发率仍相当可观。更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案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25中国脑卒中大会期间,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结合最新研究证据与实践经验,解读非心源性卒中抗凝治疗的适用人群、策略选择及研究方向。





图片

医脉通:近年来多项大型研究对抗凝在非心源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最新证据和您的经验,您认为目前对于哪些类型的非心源性卒中患者考虑抗凝治疗获益可能大于风险?


图片

宋海庆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缺血性卒中治疗除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外,更关键的是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复发风险。这也是当前国家“百万减残工程”重点推进的方向。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不少复发患者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非心源性卒中”。尽管已规范使用抗血小板、降脂及血压管理,这些患者仍存在复发的风险,提示我们在病因管理与治疗策略上仍需进一步细化。
基于TOAST分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可分为栓塞型和非栓塞型。在非心源性栓塞型卒中人群中,无论是采用更高强度的抗血小板治疗,还是抗凝药物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均展现出良好的获益潜力。从现有研究证据来看,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是抗凝治疗中获益相对稳健的群体。这类患者的发病机制与冠心病有较高相似性,心血管领域的治疗经验对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然而,脑卒中与心梗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治疗风险存在差异:脑组织对出血极为敏感,即便是轻微的出血事件也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抗缺血治疗的中断,从而给患者遗留长期高风险。因此,我们亟需找到一种既能有效降低非心源性卒中复发风险,又能在长期应用中保障安全的治疗方案。




图片

医脉通:对于您提到的可能适合抗凝治疗的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群体,在具体抗凝策略的选择上,目前的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更倾向于支持哪种? 


图片

宋海庆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非心源性卒中的治疗挑战在于“平衡获益与安全”,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值得关注的是,最新国际研究的二期结果已呈现积极探索趋势,部分三期研究预计明年将公布结果,有望拓展抗凝治疗的适用人群。
除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过去被忽视的隐匿性卒中患者(核磁检查发现新病灶但无明显症状)、小血管病变相关非心源性卒中患者,也可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部分研究已显示这类人群能从特定治疗方案中获得收益。
目前来看,新型XIa因子抑制剂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单抗或双抗)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策略。国际上已有两项三期研究正在推进,若能陆续获得积极结果,将有望为临床治疗非心源性卒中带来重要突破。




专家简介

图片

宋海庆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

  •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卒中学会理事、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 国家脑损伤评价质控中心颅脑损伤评价质控工作组副组长

  • 北京市西城区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执行主任

  • 主要关注卒中后脑功能障碍、脑小血管病、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与诊断治疗研究

  • 牵头和参与“主动健康”国家重点专项、脑计划重大专项、国自然基金等项目多项



审核:宋海庆教授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