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医呼吸年会|孙兵教授:病理生理决定通气目标:ARF患者NPPV个体化设置的核心逻辑
2025-11-04


图片

循呼吸经纬,织生命长卷

2025年10月26日,2025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第十五次学术年会在北京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管理等多角度展开研讨,内容涵盖临床实践所需的规范及标准流程。旨在促进学术交流,降低疾病的漏诊和误诊率,使患者得到更专业的治疗,从而全面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在本次大会上,医脉通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孙兵教授探讨了如何为不同病因的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无创通气(NPPV)策略, 深入剖析了不同病因ARF患者的核心通气目标,揭示了从参数设置到人机协调的内在逻辑,为安全、有效地实施NPPV提供了关键临床洞见。





医脉通:急性呼吸衰竭病因复杂,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差异很大,您认为在为这类不同病因的ARF患者设置NPPV通气目标时,核心指标是否应区别对待?

图片

孙兵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为不同病因的ARF患者设置NPPV时,其核心指标应该区别对待。


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可将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简化为两大类型,并据此设置参数目标监测目标:


➤气流受限通气功能障碍型(以慢阻肺为代表):此类患者应用NPPV时,临床应重点关注吸气压力(IPAP)及潮气量的监测。虽然呼气末正压(EPAP)的设置同样重要,但临床实践表明,过高的EPAP水平易导致患者不适,且相关文献也支持这一观察。由于EPAP的设置存在上述局限性,其调整范围通常被限制在4-6、5-6或最高7-8 cmH₂O的较窄区间。因此,对于这类既需要一定呼气末正压、更需要较高吸气压力以缓解呼吸肌疲劳的患者群体,临床管理的重点应放在IPAP的设置及其所产生的潮气量结果上。


➤肺泡塌陷、氧合障碍型(以ARDS、心源性肺水肿为代表):这类疾病病理生理核心在于肺泡塌陷和氧合障碍,而非呼吸肌疲劳问题。在此类患者中,IPAP的设置目标并非用于提供高水平的压力支持,而是为了将潮气量严格控制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所需的小潮气量范围内。相比之下,治疗的重点倾向于EPAP的合理设置EPAP水平通常显著高于慢阻肺患者。现有证据支持将EPAP设置在较高水平(如8-10 cmH₂O甚至更高),以实现最佳效果。


医脉通:临床中ARF患者常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法耐受“常规通气目标”,容易出现过度通气、气压伤或通气不足。您觉得在调整这类特殊患者的NPPV通气目标时,需要重点参考哪些实时监测指标,又该如何调整以达到改善氧合并保护肺功能的目标?



图片

孙兵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在为特殊患者调整NPPV时,临床上面临着三重目标的平衡:达成治疗目标、维持人机协调、避免附加损伤。这大大增加了NPPV的管理难度。这一挑战的根源在于:


➤呼吸机设置本身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当患者状况不佳时,我们首先会考虑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无创通气的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通过面罩通气、患者保持清醒,能够避免插管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劣势恰恰也源于患者清醒状态,其情绪反应不受控制,情绪波动容易导致人机不协调,表现为潮气量异常(过大或不足)、呼吸频率过快、人机对抗等问题。


因此,当出现这些人机不协调的指标时,我们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估:一是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是否得当;二是评估患者的原发病是否适合继续使用无创通气。以两种典型疾病为例:


➤对于严重ARDS患者,其呼吸驱动极强,若强行使用无创通气并允许潮气量达到500-800毫升,将迅速导致肺损伤。此时不应继续坚持无创通气。


➤而对于慢阻肺患者,完全套用ARDS的小潮气量肺保护策略(维持400-500毫升潮气量)往往无法达到治疗目标。由于此类患者肺顺应性较好,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设定比以前认知稍高的通气目标才能有效改善通气。


这一决策逻辑基于病理生理层面:患者的特定疾病决定了呼吸机的设置参数和治疗目标。目前的监测技术进步尚未改变这一根本原则。


医脉通:年来NPPV技术和监测手段不断发展,您认为这些新工具或新观点,是否会改变ARF患者NPPV通气目标的设置逻辑

图片

孙兵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床旁现有的监测手段和设备,其主要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在调整参数的过程中进行实时评估,判断参数设置是否合理、治疗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是否对患者造成了过重的损伤。当这些监测能够提供更精确、更客观的数据时,它们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设置呼吸机,但是现有监测手段的根本依然立足于病理生理层面。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监测“苗头”或技术,例如在无创通气时进行力学监测(如跨肺压) 和膈肌电活动(EDI)监测。这些监测能够提供传统指标无法反映的生理信息,例如帮助判断患者在吸气时的负荷重不重。这就能提醒我们评估:病人当前的状态是否还适合继续使用无创通气,或者我们当前的参数设置是否与病人的生理状态不匹配。尽管有这些技术进步,但“不太指望它能够颠覆现有的设置逻辑”。


专家简介


图片

孙兵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主任医师

      • 中华医学会 呼吸病学分会 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呼吸危重症委员会委员

      •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呼吸治疗学组组长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

      • 主要研究方向:呼吸危重症、呼吸治疗和呼吸支持技术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