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医生王小鹏》系列小说有大量的专业知识,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病例,有疑难病例,也有普通病例。本书目的是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休闲阅读,放松身心,若能对专业有所启发,更是善莫大焉。小说第一季已经完结,共含22个故事章节,每个故事都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感兴趣的朋友们可点击查看☛《屌丝医生王小鹏》系列小说第一季。 第二季精彩回顾☟☟☟ |
作者:王明月-南昌三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二章:都是生牛乳惹的祸
草原一直是王小鹏魂牵梦萦之地,心向往之,却求之不得,只能幻想着辽阔的草原与蓝天相接,牛羊相互追逐,牧人举鞭歌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次下乡支边,王小鹏再次申请了内蒙古草原地区,所幸这次下派的地方终于遂了他的心愿。
清晨王小鹏走在草原上,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幽幽的芳草气息迎面拂来,让人全身舒服透顶。草丛中有许多粉红色、白色、黄色、蓝色等不知名的小花,还有活泼的小鸟儿唧唧喳喳的在草丛中跳跃,成群的牛羊悠闲的吃着青草,几匹骏马在草原上飞奔而过。眼前的一切让王小鹏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真想把这副躯壳留下,永远不要再回到那充满消毒水味道的医院病房。
然“政治任务”还是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就在前几天当地医院住进来一个棘手的患者。
患者名曰赵五牧,男性,27岁,半年前出现
体查:
腰穿脑脊液提示:白细胞50个,单核90%,蛋白1.7g/L,糖和氯化物在正常值下限;
患者
青年男性+慢性病程+发热+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纤维为主)症状,结合患者腰穿脑脊液结果,还是首先考虑感染性的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热型属于典型的波状热,波状热又是以布氏杆菌为代表,患者是草原地区牧民,故神经型布氏杆菌感染最值得怀疑。
接下来的诊断非常顺利,取患者血、脑脊液进行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布氏杆菌抗
虽然布氏杆菌感染可治,但杜绝感染源却极为不易,作为草原牧民,不可能与牛羊隔绝,即便治愈,还会重新感染,如何预防呢?为什么家里其他人没有感染,唯独一个20多岁的年轻力壮的小伙会被感染呢?王小鹏百思不得其解。
李五牧经过口服三联抗生素(
知识点:
布氏杆菌病,也称为波状热,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颅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Miller-Fisher综合征、马尾综合征及肌炎等,颅神经受损最易侵犯的是展神经和听神经,面神经次之。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疾病的临床特征与已知的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症状相符;典型的脑脊液改变(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增加);血、骨髓、脑脊液培养或恰当的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阳性反应(血清凝集试验效价>1:160或脑脊液中任何阳性滴度);恰当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没有其他更恰当的诊断。
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脑脊液、血、骨髓培养)有助于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在急性期取血液、脑脊液、骨髓等做细菌培养,培养阳性率较高。虽然诊断布氏杆菌的金标准是从血清等标本分离出布氏杆菌,但在很多文献报道其培养阳性率却不到50%。而对于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来说,其脑脊液细菌分离率还不足20%。
免疫学检查:主要有
脑脊液检查:早期脑脊液改变与病毒性
神经电生理检查:报道过38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相比健康受试者,12例患者的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胫、腓神经的F波潜伏期延长、胫神经的远端潜伏期延长;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下降。布氏杆菌是临床或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之一。
治疗原则为早治疗,一经确诊,应立即开始治疗。治疗时应选择能进入细胞内抗菌药物,且应采用联合治疗、足量、足疗程。成年人及9岁以上儿童,以往研究表明,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一旦确诊,及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布氏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普通抗生素很难进入细胞内杀死细菌,所以布氏杆菌难根治且容易复发,故选择的抗生素应具有较强细胞壁通透性及中枢神经系统渗透作用,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长疗程或多疗程治疗,推荐至少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治疗。考虑到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