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不止怎么办?这篇文章来解忧
2018-09-22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呃逆 脑梗死

作者:绿豆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说脑梗死中还有什么症状是患者跟家属不能理解也很难接受的,呃逆应该算一种。患者一般比较容易与失语、构音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症状和谐相处,但碰到呃逆,他们会一直追在你屁股后边问:“大夫一直打嗝啊,半天不停了,您得给我们点药啊,打个不停受不了。”所以呃逆是怎么回事?要给些什么药呢?在此小做整理,以供参考。


为什么会“打嗝”?


呃逆俗称“打嗝”,是膈肌及肋间肌不自主的规律收缩所致。其医学术语叫做“Singultus”,起源于拉丁语:好比啜泣突被扼(the act of catching one’s breath while sobbing)。当吸气肌协调收缩,大量空气快速吸入,与此同时,在短短数毫秒内,声门突然关闭,进而出现典型呃逆声:嗝~


依据持续时间长短,呃逆可分为三种:

① 急性发作:持续时间<48h;

② 持续呃逆:至少2天;

③ 顽固性呃逆:超过1月。


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目前最长呃逆持续69年零9个月。呃逆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成人也有,通常自限,物理治疗可缓解,一般不需药物。


持续或顽固性呃逆常见于消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约20%帕金森患者及10%胃食管反流患者可有呃逆,晚期癌症患者中也有3.9%-4.8%出现呃逆。


呃逆产生的机制


1943年,Bailey首先提出呃逆反射。其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膈神经或T6-T12交感神经纤维。


中枢尚不明确,包括上颈髓(C3-C5)、延髓接近呼吸中枢部位、网状结构及下丘脑。延髓网状结构内的孤束核背侧的吸气中枢及疑核的腹侧(参与肺牵张反射,其中包含用以保护上呼吸道的迷走神经元)以及位于延髓中部及后部的终止吸气的中枢均可能参与呃逆。这些部位相互影响,如位于孤束核中的吸气中枢及疑核腹侧,可反射性保护喉部及膈肌。幕上病变导致慢性呃逆也说明皮层中存在呃逆反射的抑制中枢。


传出神经包括膈神经,肋间神经及迷走神经喉支,前两者引起膈肌及吸气性肋间肌收缩,后者则引起声门关闭。目前认为声门收缩是呃逆的保护性动作,如果没有声门收缩,患者必然出现过度换气。


呃逆反射过程中可释放多巴胺能及GABA递质,这些递质刺激呃逆中枢,引起呃逆反复发作。 


图1 呃逆反射解剖(Baliey,1943)


影响颅脑、膈肌、喉及腹部器官的众多因素,均可刺激迷走神经或膈神经,进而激活呃逆中枢(中脑、脑干及上颈髓),被反复刺激的膈肌及呼吸肌不断收缩,同时喉返神经激活,声门关闭,产生“嗝~”的一声。


呃逆的生理意义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自妊娠8周开始,胎儿可频繁呃逆,儿童期及成人期逐渐减少,因此有假设认为呃逆有助于防止胎儿吸入羊水,也认为呃逆为胎儿生后独立呼吸的准备工作。但其中尚无定论。


哪些原因会导致呃逆?


任何影响呃逆反射的传入、中枢及传出通路的因素均会诱发呃逆。最常见的病因为吃多了或者喝较多碳酸饮料,导致胃部扩张,引起呃逆。呃逆也可由辣椒、酒精、吸烟或其他消化道或肺部刺激物引起。


但对于持续或顽固性呃逆,就需要找到其病理性因素了。相对常见的病因见下表。


表1 持续或顽固性呃逆常见的病理性因素


呃逆的治疗策略


对于急性呃逆,可以采用物理疗法,但对于持续性及顽固性呃逆,则需要药物治疗或通过手术方式缓解了。


1. 呃逆的物理治疗


表2 呃逆的物理疗法


屏住呼吸、口含冰水以及被吓个人都试过,还是有一些作用的,但物理疗法仅用于突然呃逆,不能用于持续性或顽固性呃逆。


2. 持续性、顽固性呃逆治疗


表3 持续性、顽固性呃逆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Steger, M., Schneemann, M. & Fox, M. Systemic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hiccups.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42, 1037-1050, doi:10.1111/apt.13374 (2015).

[2] Kohse, E. K., Hollmann, M. W., Bardenheuer, H. J. & Kessler, J. Chronic Hiccups: An Underestimated Problem.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25, 1169-1183, doi:10.1213/ane.0000000000002289 (2017).

[3] Amirjamshidi, A., Abbassioun, K. & Parsa, K. Hiccup and neurosurgeons: a report of 4 rare dorsal medullary compressive patholog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urgical neurology 67, 395-402; discussion 402, doi:10.1016/j.surneu.2006.10.070 (2007).

[4] van Durme, C. M., Idema, R. N. & van Guldener, C. Two rare complications of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persistent hiccup and acquired haemophilia A.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medicine 66, 286-288 (2008).

[5] Chang, F. Y. & Lu, C. L. Hiccup: mystery, nature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18, 123-130, doi:10.5056/jnm.2012.18.2.123 (201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