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3年6月8-11日,第28届欧洲血液学会年会(EHA)于德国法兰克福盛大召开。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EHA会议汇集了血液学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性临床进展,也为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更多机遇。医脉通诚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专访,对本次大会中侵袭性淋巴瘤的中国数据进行精彩解读。
医脉通:EHA是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今年的EHA与往年有哪些不同?您现在的感受如何?
马军教授:2023年EHA会议是三年疫情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线下会议,参与人数接近两万人,涵盖103个国家,其中中国有60多人来参加。在学术报告方面,中国专家共有21篇Oral Presentations和238篇Posters Presentations在EHA会议亮相。
6月8日举办了白血病、淋巴瘤、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以及一些创新药的专场,以及48场AB会和卫星会,其中
医脉通:随着免疫靶向治疗时代的来临,BTK抑制剂等创新药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陆续启动,在本次EHA上,侵袭性淋巴瘤特别是DLBCL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中国研究数据?
马军教授:中国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药物,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获批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多个适应症,成为BTK抑制剂中的优选。
泽布替尼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领域的联合治疗中也有优异表现,今年EHA公布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摘要:P1186)纳入70例结外受累的非生发中心(non-GCB)DLBCL患者[1],结果显示接受ZR-CHOP的患者对比R-CHOP组ORR更高(91.3% vs 68.1%),CR率也更高(82.6% vs 61.7%)。ZR-CHOP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5% vs 53.2%,P=0.02),此外,<60岁患者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 vs 50%,P=0.04)、结外累及≥2次的患者(78.6% vs 28.6%,P=0.01)、III/IV期患者(77.8% vs 45.9%,P=0.04)和双表达淋巴瘤患者(87.5% vs 25%,P=0.02)明显优于标准治疗组。该研究证实,与标准的一线治疗相比,ZR-CHOP方案治疗结外受累亚组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期待该方案推广至全球,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血液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R-CHOP,
医脉通: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相对少见,大多数为高侵袭性DLBCL,今年EHA会议上的进展如何?
马军教授:过去PCNSL患者的生存率不佳,治疗药物有限,以化疗、放疗为主。本次EHA公布的一项Ⅱ期研究(摘要:P1197)纳入12例大剂量
医脉通:在B细胞来源的血液恶性肿瘤中,还有哪些新型治疗药物值得我们深入了解,请您就本次大会上的更新数据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马军教授:除了BTK抑制剂,B细胞来源的血液恶性肿瘤领域还有非常多值得关注的新型治疗药物,比如新一代的BCL2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等。其中BCL2抑制剂在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以及髓系白血病均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其联合
医脉通:此次EHA大会中,大量中国研究数据的发布对我国淋巴瘤诊疗事业的发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对于未来血液肿瘤的治疗药物,您有怎样的展望呢?
马军教授:本次EHA会议也公布了CAR-T疗法的诸多进展,比如其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中国临床研究中获得了高于欧美国家的2年PFS率;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我们任重而道远。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淋巴瘤的治愈率仍有差距,在学术研究和创新药方面还处于第三世界。尽管我国刚刚迎来创新药物的春天,需等待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到收割的季节,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应用转化医学,与中国生物公司、全球生物公司联合,为血液肿瘤患者创造更多的武器,使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
马军教授在EHA会议现场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