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影响因素及靶向药物疗效分析
2025-08-01 来源:医脉通

近年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靶向治疗药物及新型疗法的引入改善了患者预后。多项因素被证实可能会影响CLL患者的总生存期,包括IGHV突变状态、基因异常如del(17p)/TP53异常以及与疾病阶段、患者年龄和整体健康相关的复杂核型1在2025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公布了一项关于过去10年间接受治疗的CLL患者临床结局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1。本文依据此项研究,结合近年靶向治疗进展,深入探讨新型靶向药物在CLL患者中的疗效数据,为优化CLL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CLL患者临床结局相关因素分析及新型靶向药物疗效评估——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评估过去10年间于本中心接受治疗的CLL患者的临床结局。研究纳入90例符合治疗指征的CLL患者,通过生存分析探讨其疾病转归与遗传学标志物、合并症及年龄的关联。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结果显示,BTKi(阿可替尼伊布替尼)、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的应用改善了患者转归,且在IGHV未突变及存在TP53/ATM突变或17p缺失的患者中尤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标准化疗的患者中观察到TP53基因新发突变现象,提示可能与克隆演化或治疗诱导突变有关。TP53突变的存在显著影响CLL患者生存(χ2=6.48,p=0.0009)。此外,合并症,特别是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血栓,亦对患者生存构成显著不利影响(χ2=7.48,p=0.02)。研究期间,共观察到4例CLL患者发生Richter转化,另有4例患者被诊断为第二原发癌(肾癌皮肤癌各2例)。


综上,对于高危CLL患者,早期应用新型靶向药物可改善其临床结局。同时,合并症亦是影响CLL患者疾病转归的重要相关因素。鉴于研究样本量有限,上述结论需在更大规模队列中进一步验证。


靶向药物改善CLL患者预后的多项临床证据支持


上述回顾性研究中,靶向治疗对CLL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尤其是高危患者的获益,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


ELEVATE-TN研究的6年随访数据显示2阿可替尼单药治疗初治CL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预估72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62%和76%,展现出长期疾病控制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在预后不良亚组中,阿可替尼疗效依然维持了其良好疗效:IGHV未突变患者中位PFS和OS未达到,预估72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60%和76%;携带del(17p)和/或TP53突变的高危患者,中位PFS和OS未达到未达到,预估72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56%和72%。该研究提示阿可替尼单药方案不仅疗效良好,且可使高危患者获益,进一步拓展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SEQUOIA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表明,相比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初治CLL/SLL患者的中位PFS明显更长(未达到 vs 44.1个月,P=0.0001)3。同时,在IGHV基因突变患者和IGHV基因未突变患者中,泽布替尼均展现出较对照组更明显的PFS获益(P=0.0003;P<0.0001)3。这项研究同样证实了BTKi在延长CLL患者方面的重要价值。


除此之外,RESONATE-2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亦证实BTKi用于CLL患者的良好潜力。伊布替尼一线治疗伴有del(11q)或IGHV未突变的高危CLL患者,7年PFS率分别达到52%和58%,有力证明了BTKi类药物在持续改善高危患者PFS方面的优势4。这些数据与上述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相互补充,共同夯实了靶向药物在CLL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总结


本回顾性研究及近年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CLL患者的预后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TP53突变/17p缺失是降低生存率的不良遗传学标志物,而慢性心脏病、糖尿病、血栓等合并症亦构成了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新型靶向药物,如BTKi、BCL-2抑制剂不仅在CLL的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疗效,且对伴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的治疗也取得了生存获益,ELEVATE-TN、RESONATE-2研究及SEQUOIA研究证实阿可替尼、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单药方案在包含伴有高危因素的初治CLL患者群体中实现了长期生存。综上所述,精准识别CL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并合理应用新型靶向药物,有望进一步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为改善患者生存结局带来更广阔的临床前景。


审批编号:CN-162268

过期日期:2026-07-27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Viola Maria Popov, et al. 2025 EHA PB2680.
2.Jeff P. Sharman, et al. Blood 2023; 142 (Supplement 1): 636.
3.Shadman M, et al.J Clin Oncol. 2025;43(7):780-787.
4.Barr PM, et al. Blood Adv. 2022;6(11):3440-345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7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