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在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血脂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做了题为《血脂指南动态与中国临床实践》的精彩报告。
一、调脂主要靶目标
2011年ESC/EAS与2013年I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均推荐LDL-C作为调脂治疗的靶点(Ⅰ/A),同时后者提出non-HDL-C也是主要的治疗靶点;在其他血脂指标不明的情况下,可将TC作为治疗靶点(Ⅱa/A);在高TG治疗中,可评估TG水平(Ⅱa/B)。

2013年I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提出:在一级预防中,“理想LDL-C”值应该<100 mg/dL(或Non-HDL-C<130 mg/dL);在二级预防中,“理想LDL-C”值应该<70 mg/dL(或Non-HDL-C<100 mg/dL)。
2012年杨文英教授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的LDL-C在104~115 mg/dL。2013年ACC/AHA血脂管理指南提出:高强度他汀治疗能降低LDL-C≥50%(大剂量阿伐他汀、
综上,各大指南推荐LCL-C为血脂异常的主要靶点,高危患者LDL-C降至100 mg/dL,极高危患者LDL-C降至70 mg/dL。
二、调脂次要靶目标
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对于特殊血脂异常类型,如轻、中度TG升高2.26~5.63 mmol/L(200~500 mg/dL),Non-HDL-C为次要靶目标。Non-HDL-C是指除HDL以外的其他脂蛋白中含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LDL-C和VLDL-C,其中LDL-C占70%以上(Non-HDL-C=TC-HDL-C)。
2011年ESC/EAS血脂异常指南推荐:Non-HDL-C在混合型
三、长期服用他汀,才能长期获益
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生命早期,是一个长期脂质积聚的过程。因此,他汀治疗应该是全程的,长期服用他汀,才有可能长期获益。
HPS2-THRIVE研究显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他汀的长期治疗率低;服用他汀3年以上的患者中国仅8.9%,而欧洲达70.3%;不用他汀的患者中国为51.5%,远远高于欧洲的3.8%。2003年Law MR等发表在《BMJ》的一项研究显示,坚持服用他汀1年,风险降低11%,而服用他汀6年及以上风险降低36%。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他汀类药物要长期服用。
四、长期服用他汀的安全性问题
美国血脂协会USAGE调查(n=10 138)发现,62%的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其次是费用问题。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肌病和周围神经病。2007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n=27548)显示,强化他汀治疗带来更多的副作用,肌酶大于10倍风险增加近9倍,肝酶大于3倍的风险增加3倍。各种他汀类药物总体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都比较低,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不同他汀类通过不同的CYP同工酶代谢,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极少通过CYP 2C9途径代谢,因此不良反应较少。
2010年一项荟萃分析(n=32752)显示,强化他汀治疗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严晓伟教授指出,尽管他汀存在一些副作用,但其总体获益大于风险。
小 结
q 血脂异常的调脂治疗,LDL-C是主要靶目标,Non-HDL-C是次要靶目标;
q 对于极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患者,LDL-C需降至70 mg/dL以下,Non-HDL-C降至100 mg/dL以下;
q 他汀长期治疗才能获得长期疗效,因此,更需注意他汀使用的安全性。
更多精彩>>>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201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