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整理报道,诚挚感谢郭立新教授、潘琦教授审核点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引言: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备受瞩目的2025欧洲
在这场学术盛宴中,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潘琦教授团队题为《5:2间歇性禁食代餐方案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成分和腹部脂肪分布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于冬妮代表团队进行了会议报告,《医脉通》分享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并邀请到潘琦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2型糖尿病(T2DM)的管理中,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一直是关键环节。近年来,5:2间歇性禁食代餐(5:2MR)作为一种新兴的饮食干预方式,在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体重方面展现出一定的潜力。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5:2MR对早期T2DM患者身体成分和腹部脂肪分布的潜在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分析的随机、活性药物对照试验,共纳入85名超重和肥胖的早期T2DM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不同的治疗组:接受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InBody设备对患者的身体成分进行评估,同时借助能量谱CT来测量腹部脂肪分布情况。此外,为了探究
研究结果:经过16周的干预,与二甲双胍组和恩格列净组相比,5:2MR 组的患者在多个身体成分和腹部脂肪分布指标上均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改善。具体来看,5:2MR组患者的BMI降幅最为明显,其最小二乘均值下降了3.41kg/m²(标准误差为0.31);腰围减少了8.83cm(1.07);腰臀比(WHR)降低了0.04(0.01);腰高比(WHtR)下降了0.05(0.01);体脂百分比(BF%)减少了4.84%(0.66);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ct)缩小了66.05cm²(9.46);皮下脂肪面积减少了58.27cm²(5.99);肝脾比(L/S比)改善了0.43(0.04)。
在5:2MR组中,BMI的变化与WHR、WHtR、BF%和VFA-ct的变化呈现出线性关联,并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图 研究结果
研究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5:2MR方案在改善早期T2DM患者的身体成分和腹部脂肪分布方面,可能比传统的二甲双胍和恩格列净治疗更为有效。因此,5:2MR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为早期T2DM患者的体重管理和血糖控制提供新的干预途径。
本研究为T2DM的饮食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5:2MR方案方案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方式,不仅在血糖控制方面有良好效果,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成分和腹部脂肪分布,这对于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深入研究5:2MR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探索其在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适用性,为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主任
一、研究回应临床核心需求
当前,早期 2 型糖尿病(T2DM)的干预多依赖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方案因循证证据不足,在临床应用中常处于辅助地位。而超重 / 肥胖作为早期 T2DM 的重要诱因,体成分异常与腹部脂肪堆积更是加剧代谢紊乱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精准聚焦 “早期 T2DM 患者体成分及腹部脂肪分布改善” 这一点,以 5:2 间歇性禁食代餐为干预手段,为非药物干预的临床提供了证据支撑,糖尿病管理 “预防为先、综合干预” 的核心需求。
二、研究设计严谨
该试验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设计,将 85 名研究对象科学分为二甲双胍组、恩格列净组和 5:2 MR 组,三组样本量均衡(分别为 28、28、29 例),有效减少了组间偏差。干预周期设定为 16 周,既保证了干预效果的充分显现,又避免了过长周期可能带来的脱落风险。在评估指标方面,研究结合 InBody 人体成分分析仪与能谱 CT 两种精准检测手段,分别对 BMI、腰围等体成分指标及腹部脂肪分布进行量化评估,相较于传统单一检测方式,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显著,凸显干预方案优势
研究结果充分展现了 5:2 MR 方案的突出优势。在体成分改善方面,5:2 MR 组在 BMI(下降 3.41 kg/m²)、腰围(下降 8.83 cm)、体脂率(下降 4.84%)等关键指标上的降幅均显著优于二甲双胍组与恩格列净组(P 均 < 0.05);在腹部脂肪管理上,其腹部横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的减少及肝脾密度比的提升,表明该方案不仅能减重,更能精准改善腹部脂肪堆积问题,对缓解
四、临床意义
该研究的临床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一,为早期 T2DM 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新选择,尤其适用于对药物存在顾虑或不耐受的患者,丰富了临床干预策略;其二,凸显了营养与生活方式干预在代谢性疾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为临床医生制定 “药物 + 生活方式” 联合干预方案提供了依据。
五、局限与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尽管研究,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心,未来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5:2 MR 方案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其次,16 周的干预周期仅能体现短期效果,长期效果及安全性(如对营养均衡、肝肾功能的影响)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此外,研究未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运动习惯等混杂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续可增加相关变量评估,以更精准地解读干预效果。
郭立新 教授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首席专家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会长
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潘琦 教授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监测与治疗技术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项目负责人
于冬妮 教授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学组成员
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老年病防治科普学组
中国女医师协会医体专业委员会成员
图源:2025EASD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