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婷婷教授团队以 “司美格鲁肽2.4mg + MDT” 破解 24 岁女性减重困局
2025-09-18
关键词: 司美格鲁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肥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其引发的“代谢危机”严重损害国民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然而,肥胖的防治之路仍面临巨大挑战。


近日,柳州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邓婷婷教授分享了一则病例:24岁女性,患有肥胖症(中度)、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度)、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这7种疾病,经过半年的治疗,患者的血糖、胰岛素、血脂及尿酸等所有代谢指标均恢复正常或得到显著改善,内脏脂肪面积也降至安全范围。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则病例中有哪些治疗经验值得学习。






病例详情:24岁,体重增加6年,患有7种疾病



01
 患者病史



  • 基本信息:女性,24岁,2024年8月17日就诊。


  • 主诉:体重增加6年,伴头晕4月。


  • 现病史:患者6年前开始体重逐渐增加,近3年体重增加明显,从62kg增至83kg。平时饮食不规律,偏好高热量食物,运动量少。曾间断自行减重,因减重效果欠佳、体重反复,未能坚持。近4个月出现头晕,自觉活动后易疲劳,月经紊乱。


  • 既往史:无。 


02
检查结果



  • 体格检查:身高157cm,体重83kg,BMI 33.7kg/m²,体温36℃,呼吸19次/分,心率82次/分,血压135/83mmHg,腰围102cm。


  • 实验室检查:血糖(空腹4.56mmol/L,餐后1h 10.91mmol/L,餐后2h 8.81mmol/L);胰岛素(空腹160pmol/L,餐后1h 5083pmol/L,餐后2h 2612pmol/L);血脂(总胆固醇5.24mmol/L,甘油三酯2.10mmol/L,HDL-C 0.96mmol/L,LDL-C 3.62mmol/L);肝功能正常;尿酸 587umol/L。


  •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显示中度脂肪肝。


  • 其他检查:内脏脂肪报告显示内脏脂肪面积140cm²,腹部皮下脂肪面积321cm2。 


03
诊断结果



  • 主要诊断:肥胖症(中度)、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度)、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 诊断依据:BMI 33.7kg/m²,符合中度肥胖标准;存在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HDL-C偏低)、高尿酸血症(尿酸587umol/L)、高胰岛素血症(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均偏高)及中度脂肪肝,符合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并发症诊断;内脏脂肪面积140cm²(超过100cm²),为内脏脂肪型肥胖。 


04
治疗与随访



  • 一般治疗:饮食控制(低热量、低脂、低糖、低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ml,增加膳食纤维,控制总热量);运动疗法(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行为干预(记录饮食运动情况,3-5天测体重,定期随访)。


  • 药物治疗: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剂量滴定,起始0.25mg,每4周调整剂量,逐步增至2.4mg);调脂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 qn。 


  • 治疗调整:司美格鲁肽按剂量滴定方案逐步调整至最大量2.4mg。



专家解读





足剂量、长疗程的药物治疗,是体重管理的关键



本病例为一名24岁女性,因“体重增加6年,伴头晕4月”就诊。患者身高157cm,体重83kg,BMI高达33.7kg/m²,属中度肥胖,并伴有月经紊乱、活动后疲劳等症状。检查发现其存在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中度脂肪肝、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代谢异常,内脏脂肪面积严重超标。


治疗上,在既往自行减重失败的基础上,本次制定了综合方案:包括严格的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行为干预。药物治疗首选注射制剂司美格鲁肽2.4mg,并采用剂量滴定法(从0.25mg起始,逐步增至2.4mg维持),同时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


经过6个月的治疗与随访,疗效显著。患者体重降至68kg,降幅达18%,腰围从102 cm下降至72 cm,和BMI从33.7kg/m²降至27.6kg/m²均有大幅下降。半年后复查显示,其血糖、胰岛素、血脂及尿酸等所有代谢指标均恢复正常或得到显著改善,内脏脂肪面积也降至安全范围。患者头晕等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提高。


患者治疗期间各指标变化情况


本案例的治疗成功表明,对于复杂肥胖合并多重代谢异常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足剂量、长疗程的GLP-1RA(如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是实现有效减重和全面代谢获益的关键策略。6个月后,患者BMI已显著降至27.6 kg/m²,降幅明显,值得肯定。


然而,与理想体重指数(正常高值24 kg/m²)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此期间,司美格鲁肽已按剂量滴定方案逐步调整至最大剂量2.4mg。在体重管理中,长期、持续且有力的治疗干预是实现最终达标的核心保障,其重要意义在减重治疗中尤为突出。


有力的循证为司美格鲁肽2.4mg减重管理夯实基础



司美格鲁肽2.4mg作为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其减重疗效拥有扎实且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循证研究结果主要来自STEP系列研究及SELECT研究。


首先,司美格鲁肽2.4mg具有显著减重效果。STEP系列研究1~4显示,无论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司美格鲁肽2.4mg可使超过85%的受试者实现≥5%的减重,约70%的受试者实现≥10%的减重,1/3的受试者实现≥20%的减重。例如,STEP 1研究1中,非糖尿病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2.4mg68周后平均体重较基线减轻14.9%,而安慰剂组仅为2.4%;STEP 2研究5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减重9.6%,安慰剂组为3.4%。


司美格鲁肽2.4mg长期体重维持作用同样值得关注。STEP 5研究4随访104周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组体重减轻15.2%,且在2年随访中体重稳定不回升,提示长期用药有助于维持减重效果。


SELECT研究6证实了其心血管获益,对于超重或肥胖且已确诊心血管疾病但无糖尿病的患者,司美格鲁肽2.4mg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达20%,并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衰复合终点及全因死亡风险。


STEP 7研究7针对中国人群,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44周平均减重12.1%,显著优于安慰剂组(3.6%),且在改善腰围、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均有显著获益,安全性与全球数据一致。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司美格鲁肽2.4mg通过调节食欲、延缓胃排空实现减重,同时兼具心血管保护作用,为超重/肥胖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长期体重管理方案。


认准两大适用人群,减重管理不盲目



基于这些强有力的证据,目前司美格鲁肽2.4mg的适应证有明确的界定。主要有两大适应人群:


  • 第一类是肥胖成人:适用于初始体重指数(BMI)≥ 30 kg/m² 的患者。


  • 第二类超重人群,BMI ≥ 27 kg/m² 。这部分患者虽没有达到肥胖标准,但至少伴有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也是该药的适用人群。


目前,前往医院咨询司美格鲁肽2.4mg药品的患者很多,其中有一些原本不超重的女生,希望可以通过这款药物实现“躺瘦”。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躺瘦”的神药,减重药物在使用时,都必须遵循“在低热量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这一前提,并需在医生指导下,从低剂量起始,逐步滴定至有效维持剂量,以确保安全性和耐受性。


司美格鲁肽2.4mg作为处方药,不仅需要医生开具处方,而且即便是体重超重人群,在就诊时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诊断评估,如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详述,还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减重路上要慢慢适应



减重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其常见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系统。以司美格鲁肽2.4mg为代表的GLP-1RA,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和腹痛。这些反应通常是轻至中度,且多发生在剂量递增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大多数患者的身体会逐渐耐受,症状会减弱或消失。


我们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为主、分级管理”的应对策略:


  • 患者教育与预期管理(最关键):在治疗前就明确告知患者可能出现这些症状,这是药物正在起效的信号,而非“药物有问题”,从而消除其恐慌情绪,增强依从性。


  • 科学的剂量滴定:严格遵循说明书和指南,从最低剂量(0.25mg)起始,每4周递增一次剂量,给予消化道充分的适应时间。绝不建议自行加快提速或直接使用高剂量,以免患者不耐受。


  • 饮食行为调整:推荐“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放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治疗初期避免高脂肪、高糖、油腻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对症支持处理:在药物减重期间,所出现的不适症状不需过于担心,可通过相应的对策进行缓解,如对于轻微恶心,可建议患者饮用生姜水或苏打水;便秘者需增加饮水和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温和的通便药物。对于症状持续或中度的患者,可考虑暂缓增加剂量,甚至退回至前一耐受剂量维持1-2周后再尝试递增。


再次强调,在减重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多跟您的主管医生沟通,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平稳度过初始阶段,获得良好的治疗体验。


团队协作,医患共同决策



柳州市工人医院减重团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构建了一套以患者为中心、深度融合的多学科协作(MDT)肥胖症特色管理体系。该模式远超越传统单一的减重指导,旨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及可持续的科学体重管理方案。


其核心特色在于高度整合与流程化的团队运作。团队由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运动康复科、心理咨询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及专科护士等构成,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标准化路径实现高效协作。在首诊阶段,患者即接受包括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心理评估在内的系统化精准评估,MDT团队共同为其制定融合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处方、行为认知干预、必要药物治疗及中医药调理的整合式初始方案。


过程中,强调“医患共同决策”与“全程化管理”。专科护士作为个案管理员,承担起教育、随访、监督的核心纽带职责,确保治疗方案在院外得到彻底执行,并及时反馈调整。各学科专家则按需介入,分层管理,动态解决患者在减重不同阶段遇到的平台期、心理波动、代谢异常等难题。


该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减重疗效和患者依从性,更通过闭环式的长期支持有效对抗体重反弹,最终帮助患者实现从体重下降到整体代谢健康与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同时,团队秉持科学开放态度,以临床实践推动科研创新,持续优化诊疗策略,体现了现代肥胖症管理的先进水平。

专家简介


邓婷婷  教授

  • 柳州市工人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

  • 内科系统副主任、内科基地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 美国加州大学(UCLA)访问学者、柳州市高层次人才

  • 柳州市内分泌质控中心主任

  • 柳州市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肥胖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

  • 广西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

  • 广西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

  • 广西医师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常委

  • 广西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委会常委

  • 广西医师协会儿童生长发育指导与科普专业委员常委

  • 广西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参考文献
1.Wilding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Mar 18;384(11):989-1002;
2.Wadden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03-1413;
3.Rubino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14-1425.
4.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Oct;28(10):2083-2091.
5.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6.Lincoff AM,et al. N Engl J Med. 2023 Dec 14;389(24):2221-2232.
7.Yiming Mu, 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12(3):184-19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