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导语: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 2025)年会上,河南省人民医院袁慧娟教授团队携5项最新研究成果展示,聚焦“肠道菌群与糖尿病防治”主题,涵盖
团队历经10余年深耕该领域研究,坚持“源于临床瓶颈、造福临床患者”,从致病机制到干预策略,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创新性突破,为糖尿病精准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态视角。
研究作者:方圆圆,王玉莹,袁慧娟*
1型糖尿病(T1D)是遗传和环境互作诱导胰岛β细胞免疫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团队前期研究发现T1D患者肠道菌群严重失调,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缺乏,且与胰岛自身抗体呈负相关。然而,T1D失调菌群是否能够独立驱动胰腺免疫损伤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失调肠道菌群在T1D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分析了健康对照者、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及抗体阴性T1D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免疫指标、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物特征。多组学分析揭示微生物群-代谢物-免疫的相互作用。利用三组人群粪菌悬液构建伪无菌C57BL/6JGpt小鼠和NOD小鼠模型,分别评估代谢、免疫功能及菌群特征改变。。
T1D患者外周血
SCFAs产生菌和SCFAs缺乏可能通过诱导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耐受失衡和减少胰腺CD8+ T细胞耗竭,促进T1D胰腺免疫损伤。
研究作者:赵凌云,方圆圆,衡红艳,秦玉杰,袁慧娟*
早EOT2DM指在40岁前确诊的2型糖尿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晰。尽管肠道菌群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但针对EOT2DM的系统研究仍十分有限。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370名受试者,包括EOT2DM和晚发T2DM患者、及年龄匹配的健康人。收集粪便样本行16S rRNA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并通过
EOT2DM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变,Lachnospiraceae、Ruminococcaceae 和 Bacteroidaceae 等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粪便中Roseoxide等代谢物水平上升(P<0.001)。Megamonas和Ruminococcus gnavus与糖代谢异常及炎症正相关。粪菌移植实验表明,EOT2DM菌群可诱发小鼠肠屏障功能损伤、炎症水平升高及胰岛功能下降。
EOT2DM患者存在显著肠道菌群和代谢异常,可能通过损伤肠屏障和激活炎症,加重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损伤。本研究为其发病机制及早期干预提供新证据。
研究作者:胡依萌 郭思嘉 方圆圆 袁慧娟*
妊娠期糖尿病(GDM)患病率爆发式增长,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垂直传递在糖尿病代际遗传中发挥致病作用,针对生命早期菌群传递实施干预成为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的潜在策略。本研究旨在评估补充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对 GDM 患者及其子代的影响。
本项目为一项开放式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69例孕24-28周GDM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补充膳食纤维粉(28.2g/d)至
膳食纤维干预显著降低GDM患者空腹血糖、
膳食纤维通过重塑肠道菌群稳态改善 GDM 患者糖代谢及全身慢性炎症反应,具有降低妊娠并发症风险的潜力,并通过垂直传递影响子代生命早期菌群建立。
研究作者:汤莎莎 张诗涵 袁慧娟*
糖尿病肾病(DKD)是终末期肾病主要病因。团队前期发现DK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研究显示菌群及代谢物可调控铁死亡参与代谢性疾病进展,尽管已发现DKD患者肾组织中铁死亡指标表达异常,但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失调肠道菌群调控铁死亡驱动DKD肾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纳入60例DKD患者、30例无肾病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受试者,行粪便16S rRNA测序、非靶向代谢组分析,并检测血清纤维化及铁死亡指标。进一步将三组人群菌群移植伪无菌db/db小鼠,系统评估肾功能、代谢指标、肠屏障、肾脏转录组及铁死亡通路基因表达。
①DKD患者肠道Lachnoclostridium和Megamonas等丰度降低,
本研究揭示“肠道菌群–铁死亡轴”在DKD肾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失调菌群经代谢物影响铁死亡参与肾脏纤维化,为DKD机制研究提供新方向和新靶点。
研究作者:杨俊朋 吕欣 杨雪丽 史晓阳 袁慧娟*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常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两病共存显著增加患者致残致死率,防控形势严峻。肠道菌群对PDPN和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状态的贡献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PDPN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db/db小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物特征,并探讨其潜在机制。
选择12周龄db/db小鼠和db/m小鼠进行研究,评估其疼痛和认知功能表型;检测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标志物和 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和粪便代谢物特征。
发现 Muribaculaceae(ASV243)和 Ruminococcus(ASV149)与PDPN和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中介关联分析提示D-乳酸(糖酵解重编程的中间产物)和聚乙酸(一种神经保护代谢物)介导了以上两种细菌与神经病理表型间的相关关系,伴随背根神经节和海马组织中的炎性小体同时激活。
肠道菌群-代谢物-炎性小体轴是PDPN和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的发病基础,为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为靶向调节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我们团队此次在EASD上汇报的五项工作聚焦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的微生态机制及临床干预研究,涉及五大亮点:
1.阐明1型糖尿病患者失调菌群加速胰岛免疫损伤,为T1D免疫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2.解析早发2型糖尿病群体特有的菌群-代谢特征,探讨“肠–胰”轴加剧早发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损伤新机制;
3.验证膳食纤维干预妊娠期糖尿病能够改善母婴代谢并促进有益菌传递,为阻断糖尿病代际遗传提供了新思路;
4.提出“肠道菌群–铁死亡”轴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关键作用,为糖尿病肾病精准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
5.解析肠-脑轴调控神经与认知共病新机制,为糖尿病神经病变防治提供干预新靶点。
本团队近十年来秉承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初心,围绕“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核心命题系统攻关。未来团队将持续推动领域内的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实现“源于临床,服务患者”的科研理念,争取让更多微生态策略惠及广大患者。
袁慧娟 教授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原学者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
河南省内分泌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
河南省
河南省糖尿病微生态诊疗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全国三八红旗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3项
以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 Microbiome 、Diabetes Care等杂志发表SCI文章100余篇
方圆圆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
赵凌云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住院医师
胡依萌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治医师
汤莎莎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
杨俊朋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
图源:2025EASD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