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办的第4届首都急诊医学高峰论坛于8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及海外的2000多名急诊界医师和专家齐聚北京,就急诊领域近年来的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与讨论。此次急诊医学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新视野、新技术、新平台”。论坛共设15个专场,涵盖近一百个专题。本文选取“急危重症诊治的经验与教训”分论坛的部分精彩内容,第一时间再现与会专家的观点碰撞。
急危重症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
急危重症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是急诊科的常用治疗方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李小刚教授就“急危重症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做了新的阐述,引起与会医生的热烈讨论。他指出,危重患者在病因治疗的同时,营养支持常常成为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创伤、感染或器官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代谢改变等原因,急危重症患者大多数处于高代谢状态。高代谢状态本身也是导致营养衰竭、免疫力下降、组织细胞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其中感染是引起高代谢状态最重要的原因),全身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李小刚认为,对于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首先需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合理安排方法和时间;其次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按需计算确定营养成分及量;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EN)。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进食不足者。尽早实施胃
有代表询问:“如何准确评估何种状态的重症患者需要胃肠营养支持治疗?”李小刚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测量,如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与上臂肌围;(2)生化指标,如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
全胃肠外营养(TPN)和EN的适应证、途径、内容物、量等方面有差别。作用特点和效果也有不同。二者在有效性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劣差异,但是在费用、安全性、肠道维护和免疫屏障、感染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在临床治疗中,应该把“避免僵化思维,强调因人而异,突出个人智慧”作为TPN和EN的总原则。
在目前传统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李小刚还谈到了一些近年来国际上的新方法。首先是免疫营养,即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细胞,维持正常、适度的免疫反应。减轻有害或过度炎症反应,同时能保护肠屏障功能完整性而减少细菌移位的营养支持;其次是生态营养,即在传统EN基础上补充某些成分。具有拮抗作用。减少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同时能改善肠道内环境,达到维护肠道微生态及肠道功能、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及抗病力、减少危重患者感染率的目的;最后是生态免疫营养,即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以益生合剂为主的生态制剂,增强营养支持的效果,减少与EN有关的并发症及降低危重患者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在具体药物方面,李小刚提到了
急诊应用抑酸剂的利与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王宇主任在谈到“急诊应用抑酸剂的利与弊”时,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临床上抑酸剂常常应用于:上
在获得抑酸剂急诊疗效的同时,急诊临床中是否普遍存在应用抑酸剂时间过长的问题?王宇指出,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应激性溃疡防治建议》尚未明确预防应激性溃疡(SU)停药指征,美国急诊科医师多以患者可耐受肠道营养、临床症状开始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为指征。而北京友谊医院SU预防用药疗程多维持至患者出院前。这仍是值得研究和商榷的临床用药问题。针对有代表提出“是否质子泵抑制剂(PPl)一定优于H2受体拮抗剂”,王宇认为PPl在抑酸强度及持久性方面优于H2受体拮抗剂。PPl对中重度酸相关疾病[出血、反流性食管炎(RE)]疗效更好;对轻度酸相关疾病[溃疡、NSAIDS、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疗效与H2受体拮抗剂相近;对
抑酸剂是急诊医生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其他酸相关性疾病、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有力武器,在预防SU方面利大于弊。应始终坚持以治疗原发病为核心,早期进行EN,避免过长时间应用抑酸剂。
急诊危重症体液复苏评价指标新解读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张国强主任对“急诊危重症体液复苏的得与失”这个急诊科常见问题进行了新解读。他在讲到急诊危重症体液复苏评价指标时强调:血压、心率、休克指数、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年第17期 张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