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北方沙龙”已走过二十余载,从最初的理念萌芽到如今成为乳腺癌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这一发展历程背后有哪些初心与故事?在平台的定位和内容设置上,比如兼顾学术交流与友谊联结、鼓励实践探索等,又有怎样的考量和追求?
江泽飞教授:
回望北方沙龙二十二载的发展轨迹,多年前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彼时,一批批中国学者从世界各地学习归来,心中都怀揣着一个想法: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系统分享国际学术新动态,深度交流值得本土借鉴的前沿进展。当时的信息传播远不及如今便捷,治疗领域的产品也远不如当下丰富。因此面对国际上的优质临床研究,我们迫切希望能将这些先进经验与技术转化应用于国内临床实践,让患者早日受益。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与理念,在前辈们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同道之间信守着“春夏秋冬时,约男女老少,走东南西北,谈古今中外”的约定,二十二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从未间断对乳腺肿瘤领域医学发展的深入探讨与实践。而今年,我们更是非常荣幸能够将这场承载着使命与情谊的盛会,带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本次会议在议题设计上,可谓是经过了精心考量。除了涵盖传统学术会议中必不可少的学术进展分享,让大家及时掌握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外,我们还特别注重聚焦新药创新研发、准入政策优化、多模态人工智能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行业规范化管理等前沿且关键的议题。
我们始终希望,北方沙龙不仅仅是一个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更能成为一座连接各位专家、增进彼此深厚友谊的“桥梁”。我们所倡导的“求同存异”理念,正是希望大家在交流中既能坚守学术原则,坦诚表达不同观点,又能尊重彼此,不因见解差异而影响友谊的温度。正如过去我们在会议上多次探讨的那样,当行业面临发展路径的选择时,与其在“路口”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不如勇敢地迈出实践的步伐,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去验证、去探索,唯有这样求真务实的行动,才真正有可能推动整个乳腺肿瘤领域的持续进步。
创新是推动乳腺癌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您认为在该领域,“创新”应如何被客观、全面地理解?在立足本土临床需求、推动自主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衔接全球创新脉络,从而让创新成果更高效地惠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乳腺癌患者?
江泽飞教授:
创新是乳腺癌领域永恒的命题,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引擎。但谈及创新的内涵,我们需要建立全面而客观的认知:无论是靶点发现的突破、作用机制的革新,还是剂型改良、给药方式的优化,这些不同维度的探索都应被纳入创新的范畴。在我看来,创新未必需要颠覆既有的路径与标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哪怕一小步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研究都能诞生“推翻旧体系”的突破性成果,循序渐进的积累往往更贴合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推动自主创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方向:其一,要密切追踪全球行业动态,积极借鉴国际优秀企业的产品理念与研发经验,在对标先进中寻找突破点;其二,更要深耕本土临床需求,始终尊重临床医生与专家的实践智慧——他们最了解患者的痛点,也最清楚哪些需求尚未被满足。基于这些临床反馈去优化现有产品,比如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提升用药便捷性等方面持续打磨,本质上都是极具价值的创新。
从行业生态来看,我国在创新药研发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科技立项到药品审评,再到国家准入,都为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搭建起专业机构研发与临床需求之间的高效衔接平台,让创新药能够加速通过准入环节,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总的来说,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医多方协同发力,既要以国际视野吸纳前沿经验,又要扎根本土挖掘临床实际需求。如此才能让乳腺癌领域的创新实践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随着多学科诊疗(MDT)理念的深化,乳腺癌领域正面临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机遇。您在各地参访优秀团队及自身实践中,对MDT的具体运作模式有哪些切实体会?对于中青年医生而言,他们在参与和推动多学科诊疗发展中,应注重培养哪些能力、扮演好怎样的角色?
江泽飞教授:
MDT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乳腺癌领域的实践中愈发凸显。早年我从海外研修归来时,便已对MDT模式产生强烈共鸣:国外同行围绕具体病例开展多学科集体研讨,共同权衡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等方案的“排兵布阵”,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决策模式,正是当时国内临床实践中亟待补充的重要环节。
回溯多年前的临床场景,同一例乳腺癌患者在医院不同科室间辗转时,往往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诊疗建议:外科医生可能优先考虑手术干预,化疗科医师或许倾向于先行放化疗,而内科团队则可能主张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随着MDT理念的普及,国内诸多团队逐渐构建起规范化的运作体系。以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为例,我们每两周开展一次多学科会诊,梳理近两周积累的重点、疑难及复杂病例,邀请影像、病理、外科、放疗、介入等学科专家共同研讨,确定最优治疗顺序。这并非简单的院内会诊,而是在患者入院前便进行的院前多学科评估。若患者适合手术,则直接对接外科;适合放疗,则安排至放疗科。此举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诊疗困扰,避免其在各科室间奔波数周,却仍无法明确诊疗方向的困境。
近期,我先后参访了国内多个顶尖的MDT团队,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团队等,让我对MDT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还参与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MDT现场活动,深切感受到这些团队的诊疗水平与理念较十年前已有质的飞跃,而这种进步最终都转化为患者实实在在的获益。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已建立起“精准评估优先于手术干预”的意识;针对局部晚期患者,内科医生也会审慎考量,评估手术的可能性,通过多学科团队共同判断局部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本次夏季论坛的学术交流环节中,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例由我与青岛当地医院医师联合诊疗的病例: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MDT的核心要义在于重构诊疗流程的“中心坐标”:不是让患者围绕科室转动,而是让多学科医生围绕患者协作——多学科团队主动聚合探讨,共同确定当下最适宜的诊疗方案与长远治疗路径。当然,MDT的成功实施,需要建立在专家间的互信和尊重基础上。所有学科的参与价值,都应围绕患者的实际需求与根本利益来界定,以此作为决策的出发点,才能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使MDT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展望未来,随着MDT理念的不断深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性的MDT模式出现,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出更多具备MDT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医生,推动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