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婧教授:探讨SCLC肝转移预后机制与EGFR突变NSCLC治疗新策略
2025-04-16

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于当地时间3月26-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作为肺癌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LCC汇聚了全球肺癌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国际同行提供了重要的交流机会。本次ELCC大会上,四川省肿瘤医院丁婧教授向全球与会者展示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Prognostic Markers and Molecular Insights: Navigating SCLC with Liver Metastasis》1,探讨了小细胞肺癌(SCLC)肝转移的预后、分子机制以及免疫治疗新靶点。医脉通特邀丁婧教授,针对其团队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同时还分享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250416175111.png





肝转移SCLC治疗陷困境,

BRCA2和XRCC2基因或成破局关键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SCLC约占所有肺癌类型的13%-15%,具有生长迅速、易早期转移等特点,诊断时大约70%的SCLC已出现转移,即广泛期SCLC(ES-SCLC),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期(OS)仅为8-11个月,5年OS率低于5%2。相较于NSCLC,SCL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转移。对于SCLC合并肝转移(SCLC-LM)的患者而言,常规化疗疗效有限,同时,肝转移还降低了SCLC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但具体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难题,丁婧教授团队的研究基于四川省SCLC专委会平台,在SCLC免疫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该研究基于TCGA和GEO数据库的数据,对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的702例SCLC患者,以及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一线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133例ES-SCL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该研究特别聚焦于SCLC-LM患者,旨在识别影响SCLC-LM患者的临床预后因素,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分子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转移或无转移的SCLC患者,SCLC-LM患者的中位OS最短,预后最不理想。这类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也较差,其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均低于没有发生转移的患者,表明肝转移为影响SCLC免疫治疗效果的负面因素。此外,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在SCLC-LM亚组中,糖尿病、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是影响OS的重要独立因素。


微信图片_20250416175229.png

图1.SCLC患者随访期间OS的K-M分析


微信图片_20250416175304.png 

图2.通过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肝转移对接受一线免疫治疗的ES-SCLC患者的PFS和OS具有负面影响。


为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丁婧教授团队综合利用公共数据库资源与团队研究数据,揭示了BRCA2基因和XRCC2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这两种基因在SCLC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邻近正常组织,且呈正相关。具体而言, BRCA2高表达的患者亚组表现出了更高的免疫评分和间质评分;而XRCC2高表达的患者亚组则与SCLC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有关。同时,BRCA2基因和XRCC2基因在调控肿瘤转移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负性调控关系,意味着BRCA2基因和XRCC2基因或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此外,XRCC2基因和BRCA2基因均为靶向DNA修复的基因,该研究结果为SCLC肝转移人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在探索SCLC肝转移作用机制时,或可在DNA修复机制方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50416175328.png

图3.SCLC中的关键基因和免疫浸润特点


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肝转移不仅降低了SCLC患者的整体生存率,还削弱了免疫治疗的疗效。此外,XRCC2基因和BRCA2基因可能在肝转移过程和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明确。


耐药突破,

EGFR突变晚期NSCLC治疗迎来新曙光


针对EGFR突变NSCLC领域在本次大会上公布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全新策略,丁婧教授分享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就EGFR突变NSCLC克服靶向治疗耐药的领域难点发表了独到见解。


随着肺癌精准诊疗的快速发展,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已成为EGFR突变N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然而,靶向耐药是EGFR-TKI难以避免的临床和科学难题。近年来,联合治疗策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EGFR突变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次ELCC大会公布了III期MARIPOSA研究的最终OS结果3,该研究评估了埃万妥单抗联合lazertinib对比奥希替尼单药在EGFR突变(Ex19del/L858R)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奥希替尼相比,埃万妥单抗联合lazertinib的中位OS取得了显著改善。需要注意的是,联合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甲沟炎、皮疹、低蛋白血症、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和静脉血栓栓塞等,多维度的预防管理至关重要。


此外,针对EGFR-TKI耐药问题,亦有多项新型治疗策略崭露头角,有望为EGFR-TKI耐药后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新型治疗策略不仅标志着肿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患者在后续治疗阶段提供了更多良好的治疗选择,同时为未来的肺癌治疗路径及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当前,针对EGFR-TKI耐药机制的探索亦日益清晰,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EGFR-TKI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将会迎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码:CN-158197

有效期: 2025-07-15


参考文献
1.J. Ding, Z. Xia, X. Huang,et al.Prognostic markers and molecular insights: Navigating SCLC with liver metastasis.2025 ELCC 304P.
3.J.C. Yang, Y.J. Kim, S. Lee,et al.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 (1L) EGFR-mutant (EGFRm) advanced NSCLC: Final overall survival (OS) from the phase III MARIPOSA study.2025 ELCC 4O.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