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呼吸经纬,织生命长卷”
医脉通:Chartis或CBCT辅助的内镜下单向活瓣置入术治疗巨大肺大疱,这类手术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关键要点?与传统治疗巨大肺大疱的方法相比,优势体现在哪里?
王广发教授
巨大肺大疱是呼吸科临床的难题,过去主要依赖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创伤大,对肺功能基础差的患者而言,并发症风险较高。且无论开胸、胸腔镜切除还是肺大疱引流,都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长期漏气(超过7天)的发生率可达30%以上。
内镜下单向活瓣置入术通过堵塞肺大疱所在肺叶,使肺叶及肺大疱不张以达到治疗目的,安全性已得到研究的认证和支持,但关键难题在于巨大肺大疱因
而Chartis与CBCT的联合应用解决了这一核心问题:通过Chartis检测引流液量,若量极少则可能非目标位置;再借助CBCT(锥形束CT)对比术前与堵塞气道后的影像,若肺大疱缩小,说明堵塞的是靶肺叶,反之则需调整。
这种定位方式是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开展的相关工作在全球尚属首例。未来希望通过扩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确切疗效,造福慢阻肺合并巨大肺大疱的患者。
医脉通:人工智能辅助慢阻肺急性加重和预后风险预测,其核心技术原理是什么?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能为医生和患者带来哪些便利?
廖纪萍教授
人工智能辅助慢阻肺相关风险预测,核心是运用深度学习等AI技术,整合多维度数据建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这些数据涵盖院内的临床数据、影像学资料、住院评估、实验室检查,以及院外的患者症状监测、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生理指标等。
从目前研究来看,机器学习模型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测能力,已优于传统评分标准,能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风险参考。不过当前模型仍有局限,比如多适用于内部验证,应用于外部验证时阳性率并未明显提高。
未来若能结合影像多模态数据与院内院外多源信息,建立更完善的预测模型及临床决策系统,有望提前7天预测慢阻肺急性加重。这能让医生尽早干预,减少患者急性加重带来的健康负担,为慢阻肺的全程管理提供高效助力。
王广发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呼吸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
国家卫健委呼吸内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前常委、第1-第3届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呼吸内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呼吸内镜和介入学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学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资深会员、中国区理事
世界支气管和介入肺脏病学联盟执委会委员、董事
廖纪萍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4-2010年北京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2010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学科工作
研究方向为慢阻肺、
中华医学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第十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