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要点
★ 达利雷生通过抑制过度觉醒改善睡眠
★ 针对初治/非初治患者疗效相当,适用于共病患者
★ 推荐剂量50mg以长期持续改善睡眠与日间功能
★ 换用达利雷生时优先考虑交叉减量换药法
————————
2025年9月,瑞士 Idorsia 公司与先声药业合作的原研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背景阅读:昼夜兼修 | 达利雷生获批上市,重塑失眠治疗标准)
在指南推荐的基础上,基于可靠方法学形成的专家共识可以补充解答临床选药及用药中的高度具体的问题。日前,来自意大利认证睡眠医学中心的资深神经科及精神科专家采用名义小组技术法(NGT),针对临床使用达利雷生的五个关键问题形成专家共识[6](以下简称“共识”), 全文在线发表于 Curr Neuropharmacol. (图 1)。
图 1. 《共识》基本信息[6]
《共识》以临床视角解析学术证据,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直击临床工作需求的推荐意见。以下简要介绍《共识》的核心内容, 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帮助。
专家组为何选用达利雷生治疗?
创新作用机制是基础,兼顾夜间症状与日间功能
基于NGT评分,达利雷生的创新作用机制是专家组选用该药治疗的最主要原因。作为失眠主流学说之一,“过度觉醒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表现为觉醒通路过度活跃与睡眠诱导通路失衡。作为选择性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达利雷生均衡作用于食欲素受体 1(OX1R)和食欲素受体 2(OX2R), 抑制过度觉醒,促进恢复性睡眠,同时不影响正常的睡眠结构(图1)[7,8]。工作组对此形成核心共识:“达利雷生拥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并非通过镇静效应实现入睡,而是降低失眠患者特有的长期过度觉醒状态。”[6]
图 2. 达利雷生的作用机制
基于《共识》,专家组选用达利雷生治疗的其他重要出发点还包括: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少且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适用于超过 4 周的长期治疗;适用于如存在合并症及多重用药的患者;可规避与γ-氨基丁酸(GABA)相关的副作用,如耐受、生理依赖及滥用;适用于对 GABA 能药物风险高度敏感的患者,如老年患者[6]。值得一提的是,达利雷生用于≥65 岁与<65 岁患者时,夜间与日间睡眠指标的改善程度相当[9]。
《共识》还指出,失眠是一种“全天候”疾病,需兼顾夜间症状与日间功能。而达利雷生不仅有效减轻夜间睡眠症状,同时显著改善日间功能,且长期有效;疗效特征使其适用于所有类型(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及混合型)的失眠;终末半衰期(8 小时)与推荐睡眠时长匹配,适合失眠的治疗[6]。
哪些患者尤其受益于达利雷生治疗?
初治及非初治患者疗效相当,临床特征不影响疗效
专家组在回顾现有证据后指出,失眠持续时长及类型、既往治疗次数、共病等临床特征均不影响达利雷生的疗效。因此,所有符合适应证的失眠患者均可尝试使用达利雷生[6]。例如,在药物调整得当的情况下,达利雷生用于初治或非初治失眠患者时的疗效相当,意味着除一线选用达利雷生治疗的患者外,使用其他镇静催眠药治疗不满意的患者有望通过换用达利雷生获益[6]。
此外,国际Ⅲ期试验中,达利雷生可同时显著改善入睡困难及睡眠维持困难[2]。《共识》则指出,达利雷生对于夜间易醒且难以重新入睡的患者尤其有效(图 3)。
图 3. 达利雷生在两项全球 III 期试验中显著改善睡眠维持困难(A、B)和入睡困难(C、D);WASO,入睡后觉醒时间;LPS,持续睡眠潜伏期[2]
共病似乎不影响达利雷生的疗效,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
如何进一步提升达利雷生治疗获益?
睡眠卫生教育至关重要,50 mg宜作为常规剂量
为增加失眠患者使用达利雷生的获益,《共识》指出,临床需针对患者开展睡眠卫生教育,向患者解释睡眠是需要一定时间加以调节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应指导患者识别达利雷生治疗带来的获益,如白天感觉精力更充沛、烦躁感减少、睡眠量表得分改善等,即便这些获益并非即刻可见。此外,医生还应为患者留出时间,倾听并解答其疑问[6]。
重要的是,相比于25 mg,《共识》更建议使用50 mg剂量——该剂量在多数临床场景中展现出更理想的疗效,事实上,达利雷生50 mg组治疗第 1 个月和第 3 个月的 IDSIQ 总分及三个关键域的评分较安慰剂组均改善显著(P≤0.0005),日间功能的改善具有显著临床意义[2];为期 40 周的扩展治疗期内,达利雷生 50 mg 仍可持续改善夜间睡眠及日间功能,且整体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当[13]。相比而言,25 mg剂量则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
此外,向患者解释达利雷生的作用机制,以及建议维持治疗至少 3 个月,也可以提升达利雷生治疗的获益。值得注意的是,骤停达利雷生后不会出现反弹性失眠或渴求症状[6]。
如何由其他镇静催眠药换用达利雷生?
建议采用交叉减量换药,必要时可直接联用
《共识》指出,换用达利雷生之前,需评估并优化当前的失眠治疗方案,并同时向患者解释睡眠心理教育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6]。
换用达利雷生的具体方法取决于患者类型,失眠严重程度及类型,以及既往治疗的持续时长和类型。一般建议采用交叉减量换药法换用达利雷生。此方案可以规避骤停原失眠药物的相关不良事件,如反跳性失眠和戒断症状。应遵循指南逐步减少原失眠药物的剂量,如每周减少25%。达利雷生既可以从25 mg起始加量至50 mg,也可以直接使用50 mg剂量。此外,也可以考虑采用“延迟”交叉减量换药法,即在原有药物基础上直接联用达利雷生50mg,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停前者(图4)。
图 4. 由其他药物换用/联用达利雷生的方法[6]
某些情况下,可以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直接联用达利雷生,尤其是失眠复发时。《共识》不建议从原失眠药物直接换用达利雷生,因其存在患者中断治疗的风险[6]。
结语——昼夜兼修,用药可及,未来可期
达利雷生通过抑制过度觉醒促进恢复性睡眠,是其获得临床青睐的关键因素。该药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夜间症状和日间功能,用于初治及非初治患者时疗效无差异,对于存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共病的失眠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完善睡眠卫生教育,以及足量(50mg/d)足疗程(至少 3 个月)治疗,有望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争取更大的治疗净获益。由原失眠药物换用达利雷生时可采用交叉减量换药法或延迟交叉减量换药法。
有理由期待,达利雷生将凭借其“昼夜兼修”的优势, 以及较传统镇静催眠药更佳的可及性(未作为精二药品列管), 改写国内失眠治疗实践,最终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睡眠是人类健康的基石。失眠的治疗日益关注日间功能的改善,意味着不仅要让失眠患者睡得着、睡得好,更要帮助其在日间保持良好状态,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达利雷生是迄今唯一获得权威药监部门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的可改善日间功能的DORA类药物,且未被作为精神药品列管,有望重塑国内失眠治疗标准。中国达利雷生应用专家共识的制订已启动,力求围绕适用人群、剂量、用药时长等为国内临床提供更符合国情的用药指导,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助力。”
“达利雷生通过精准靶向食欲素系统,抑制过度觉醒,规避了传统镇静催眠药的依赖性和残留效应,首次实现了夜间睡眠改善与提高日间功能的双重突破。近期发表于 SLEEP 的中国Ⅲ期临床试验[14]显示,达利雷生对后半夜睡眠维持的改善尤为显著,且患者清晨嗜睡的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以上均为既往失眠治疗的突出难点。本项欧洲共识为达利雷生的科学使用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框架;期待中国达利雷生应用专家共识早日面世,将达利雷生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内失眠患者的切实获益。”
参考文献:
1. 先声药业. 达利雷生全国首张处方落地,开启科学睡眠新时代. (2025-09-05) [2025-09-25]. https://mp.weixin.qq.com/s/Fc0yvC0jTCsOvz1U-tHQvQ
2. Mignot E, Mayleben D, Fietze I,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aridorexant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results from two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s[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22, 21(2): 125-139.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4. 张斌.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 2 版)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
5. Riemann D, Espie C A, Altena E, et al. The European Insomnia Guideline: An updat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2023[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23, 32(6): e14035.
6. Strambi LF, Arnaldi D, Bonanni E, et al. Daridorexant and Insomnia in Clinical Practice: A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Consensus Study among Italian Sleep and Insomnia Experts[J]. Curr Neuropharmacol. 2025 Aug 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776640.
7. Kishi T, Koebis M, Sugawara M, et 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associated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J].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4, 14(1): 374.
8. Onge E S, Phillips B, Rowe C. Daridorexant: a new 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 for insomnia[J]. Journal of Pharmacy Technology, 2022, 38(5): 297-303.
9. Fietze I, Bassetti C L A, Mayleben D W,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ridorexant in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Drugs & Aging, 2022, 39(10): 795-810.
10. Boof M L, Dingemanse J, Lederer K, et al. Effect of the new 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 daridorexant on nighttime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sleep in pati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 Sleep, 2021, 44(6): zsaa275.
11. Boof M L, Ufer M, Fietze I,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the 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 daridorexant on various indices of disease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 Sleep Medicine, 2022, 92: 4-11.
12. Boof M L, Lederer K, Pépin JL, et al. Repeated dosing (5 nights) of 50 mg daridorexa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Effect on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sleep. 2023. Available from: https://worldsleepsociety.org/wpcontent/uploads/2023/12/WS2023_by_topic_title.pdf
13. Kunz D, Dauvilliers Y, Benes H, et al. Long-term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daridorexant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J]. CNS drugs, 2023, 37(1): 93-106.
14. Yue JL, Chang XW, Zheng JW, 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insomnia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Sleep Med Rev. 2023 Apr;68:101746. doi: 10.1016/j.smrv.2023.101746. Epub 2023 Jan 14. PMID: 3670195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