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研究:年轻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因分析,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常见
2025-09-28 来源:医脉通

过去十年间,我们逐渐认识到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由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引起,尤其是在年轻患者中。尽管如此,年轻人群心肌梗死疾病负担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以往研究对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因的认知存在不足。近日,J Am Coll Cardiol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大型社区队列(年龄≤65岁)中不同病理生理机制所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预后,并分析了病因的性别差异。


图片10.png


主要研究者Rajiv Gulati博士表示,虽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仍是男性和女性心梗最常见的原因,但本研究发现挑战了关于年轻患者心梗发生机制的普遍认知。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Harmony R. Reynolds博士在研究评论中指出,这项研究是"我们对年轻患者心梗流行病学认知的一个重大进步"。


PART.01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2003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美国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县所有年龄≤65岁、发生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0.01ng/mL)相关事件的居民。对所有病例记录及影像学资料进行逐一核查。


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需根据病理生理机制归入以下六类之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栓塞、血管痉挛、不符合其他类别的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U),以及继发于供需失衡的心肌梗死。研究同时统计了各类别患者的发病率及长期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


图片图片11.png

△研究设计、事件判定和原因分类框架


PART.02 研究结果

15年间,2780例患者(女性占36%)共发生4116例心肌损伤事件。排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后,1474例事件被判定为首发心肌梗死,其中68%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引起。女性心肌梗死的人群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心肌梗死(女性48例/10万人年 vs 男性137例/10万人年;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心肌梗死发病率:女性23例/10万人年 vs 男性105例/10万人年)。


女性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3.2例/10万人年 vs 0.9例/10万人年),且55%的SCAD病例在首次就诊时被误归类为MINOCA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心肌梗死。


图片13.png

△心肌梗死病因的重新分类


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心肌梗死的女性与男性年龄相近(女性55±8岁 vs 男性54±8岁),血管造影显示的病变范围相似,但女性的危险因素负担更大。


从病因构成来看,女性心肌梗死中,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心肌梗死占比更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女性47% vs 男性75%;继发性心肌梗死[SSDM]:女性34% vs男性19%;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女性11% vs 男性0.7%;栓塞:女性2% vs 男性2%;血管痉挛:女性3% vs 男性1%;MINOCA-U:女性3% vs 男性2%)。


继发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全因死亡率最高(SSDM患者3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患者8%,栓塞患者8%,SCAD患者0%),所有组别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均较低。


PART.03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在年龄≤65岁的人群中,尤其是女性,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负担。这些特定病因的研究发现,对个体化治疗及风险分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流行病学基准数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