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靶向行 规范启新程丨《新型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病例集》启动编撰,将推动B细胞淋巴瘤患者获益再上新平台!
2025-08-08 来源:医脉通

淋巴瘤是我国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已突破10万例,发病年龄呈明显前移趋势1。B细胞淋巴瘤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具有较高异质性。近年来,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了解为临床精准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手段,改变了传统治疗模式与患者预后。新型BTK抑制剂基于优化结构提高了激酶选择性,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保障了良好安全性,有望为多种类型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获益,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更为精准地使用这类药物仍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携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正式启动《新型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病例集》的编撰工作。


2025年7月11日,病例集启动会于哈尔滨顺利召开,众多业内专家齐聚一堂,携手推动淋巴瘤治疗水平迈向新台阶。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接受采访,就病例集的撰写背景与临床意义进行分享。


权威引领,名家致辞


大会伊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发表开场致辞,表示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当前正经历快速发展与革新,奥布替尼作为该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在此背景下,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治疗行为、分享前沿治疗经验,对于提升我国整体B细胞淋巴瘤治疗水平至关重要。期望与会同仁充分交流、凝思汇智,为提升患者获益贡献力量。


DM_20250808143106_001.JPEG

沈志祥教授开场致辞


DM_20250808143106_002.PNG

马军教授开场致辞


DM_20250808143106_003.JPEG

朱军教授开场致辞


DM_20250808143106_004.PNG

胡豫教授开场致辞


DM_20250808143106_005.PNG

张晓辉教授开场致辞


DM_20250808143106_006.JPEG

宋玉琴教授开场致辞


新书编撰,正式启动


在全体参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新型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病例集》新书启动仪式圆满举行。该书将由众多血液学专家合力编撰,拟精选兼具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的典型病例,使书籍内容上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临床实际,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的治疗指导与实践启示,助力我国B细胞淋巴瘤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


DM_20250808143106_007.JPEG

新书启动仪式


群贤毕至,共话未来


启动仪式后,在朱军教授的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具体介绍了新书编撰工作规划,同时深入剖析了新型BTK抑制剂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赵教授表示,该书将通过收集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在淋巴瘤各亚型中的真实世界病例及单中心临床数据,补充循证证据,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惠及更多淋巴瘤患者。


随后,在张晓辉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围绕新书编撰,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牛挺教授指出,新书拟增设专家互审机制,并进一步完善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以提升内容的严谨性。刘澎教授建议,强化主编团队的学术审核环节,以保障书籍内容的学术权威性。李志铭教授表示,多学科协作(MDT)是淋巴瘤诊疗的重要趋势,该书将针对特定亚型纳入MDT的真实场景案例,增强实用性。景红梅教授则提出,可通过书中诊疗经验的系统梳理,建立标准化模板,为基层医院实践与发展赋能。未来,为进一步推动临床规范化治疗、改善更多患者预后,血液学专家将持续开展深入探索,积累丰富治疗经验,共同擎画B细胞淋巴瘤治疗新图景。


DM_20250808143106_008.JPEG

赵东陆教授发言


DM_20250808143106_009.JPEG

牛挺教授、刘澎教授、李志铭教授、景红梅教授学术研讨


大咖论道,解义新书



马军教授


小分子抑制剂靶点众多,但临床实际应用有限,其中多数聚焦于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BTK作为驱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激酶,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治疗靶点。2013,全球首个BTK抑制剂问世,标志着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从免疫化疗时代迈入靶向治疗新纪元。


奥布替尼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在发挥良好疗效的同时,脱靶效应低,安全性良好。基于此,奥布替尼于2020年、2023年、2025年在中国相继获批,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边缘区淋巴瘤(MZL),以及初治CLL/SLL。与此同时,奥布替尼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领域的探索也取得重要突破,有望进一步拓展其适应症范围。随着奥布替尼适应症的逐步扩展,以及真实世界应用的不断深化,其在更广泛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使用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为此,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启动《新型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病例集》的编撰工作,旨在为临床提供系统、规范的用药指导,以期让更多患者获益于这一新型治疗方案,同时为后续探索ITP等新适应症积累经验、奠定基础。期待本书的出版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与福音。


朱军教授


B细胞淋巴瘤治疗已进入靶向治疗新时代。小分子药物,尤其是BTK抑制剂,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生存获益。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创新药奥布替尼,经中国临床试验证实兼具良好疗效与安全性,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MZL的BTK抑制剂。


在常见惰性B细胞淋巴瘤领域,奥布替尼取得了突破性疗效,其治疗初治CLL/SLL的总缓解率(ORR)达90.1%,治疗复发难治CLL/SLL、MCL和MZL的ORR分别达到93.8%、82.1%和58.9%2-4;同时,奥布替尼治疗DLBC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以及WM的临床试验也在陆续推进,逐步取得进展。此外,奥布替尼的应用甚至跨越了传统的淋巴瘤领域,在ITP治疗中展现出可期前景。这一系列突破为奥布替尼在血液肿瘤领域及更广泛的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病例集》将基于中国临床试验、真实世界数据及患者情况总结分析,旨在帮助医生理清治疗思路、开拓临床视野,并提供药物用法、剂量调整及毒副反应管理的规范指导。同时本书将凝练呈现中国专家的临床见解,为未来临床试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吴德沛教授


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奥布替尼单药及联合治疗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表现出出色的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选择。值得关注的是,奥布替尼与CD20单抗联合使用不影响其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因此在一线治疗、联合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探索空间,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基于此,我们拟编撰的《新型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病例集》将汇集各中心在治疗策略优化、创新联合方案探索等方面的临床经验,旨在向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展示这些实践成果。同时,该书会通过系统梳理典型病例、疑难病例和特殊病例,融入多学科诊疗实践,为各地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展示系统的诊疗经过,推动诊疗个体化、规范化。这不仅为同仁们开展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提供新的灵感与思路,也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本病例集立足于临床实践,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实操价值的诊疗参考。期待能够推动新型BTK抑制剂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更广泛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胡豫教授


BTK抑制剂机制独特,相较于免疫化疗,能够实现疾病的长期控制,同时有效减少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而且BTK抑制剂的口服给药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治疗的便捷性,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治疗复杂度。


其中,奥布替尼等新一代BTK抑制剂的激酶选择性高,可减少脱靶相关不良事件(AEs)。在奥布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常见的AEs为血液学毒性;未观察到≥3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其他心律失常。绝大多数不良反应通过对应的支持治疗均可恢复,仅3.2%的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5。整体耐受性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真实世界中患者较临床试验入组患者更为复杂。本书的意义在于通过真实世界病例揭示不同患者人群不良反应规范管理的“中国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思路和指引,从而全面提升我国B细胞淋巴瘤诊疗的同质化水平,最终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


专家简介


1754635760162661.png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1754635780401665.jpeg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1754635800391321.jpeg

吴德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首届百名国家杰出医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754635820137314.jpeg

胡豫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主编

临床内科杂志 / 临床血液学杂志 / 临床急诊杂志主编

Thrombosis Research/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副主编

国家杰青、长江特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何梁何利基金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EJM、JAMA、Lancet Onc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18篇,SCI 论文 231篇,其中 22 篇IF>20,SCI 他引 2万余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


参考文献
1.马军,等. 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 中国肿瘤临床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2022,11.
2.Xu W, et al. Am J Hematol. 2023;98(4):571-579.
3.Yu H, et al. Mol Ther Oncolytics. 2021;21:158-170.
4.Deng L, et al. Am J Hematol. 2023;98(11):1742-1750.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淋巴瘤,2025,34(1):1-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