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CLL科研力量,筑精准治疗新篇 | 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对话系列交流会圆满召开!
2025-07-26 来源:医脉通

2025年7月7日,由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的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对话系列交流会圆满召开。会议特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杨申淼教授担任会议主席,集结血液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聚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国内外最新进展及临床诊疗案例分享等核心议题,开展了深度学术交流与研讨,旨在推动血液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医脉通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杨申淼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问候,此次会议有幸邀请到血液肿瘤领域国际知名专家Anna H Schuh教授进行专题演讲。作为国际CLL工作组的重要成员,Anna H Schuh教授在CLL领域深耕多年,关注中国CLL整体诊疗现状,也为CLL诊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次会议聚焦CLL诊疗最新进展,围绕“无化疗”时代治疗方案展开深度学术交流。


欧洲视角:2025年CLL患者最佳管理策略



在杨申淼教授的主持下,牛津大学分子诊断中心Anna H Schuh教授针对CLL患者的临床管理及诊疗进展进行了分享。BTK抑制剂(BTKi)的问世显著改善了英国CLL患者的总生存(OS),标志着CLL已进入靶向治疗时代。临床需重点关注早期管理和治疗时机选择,启动治疗需结合患者是否存在进行性血细胞计数下降、新发肿块、持续疲劳、厌食等症状综合判断。


目前CLL的治疗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固定周期治疗方案和持续治疗方案。在固定周期治疗方案中,临床常用的方案包括阿可替尼/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奥妥珠单抗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而持续治疗方案则以BTKi单药为主。


AMPLIFY研究共纳入了867例无del(17p)/TP53突变的初治CLL患者,按1:1:1随机分为AV(阿可替尼联合维奈克拉)组、AVO组(AV+奥妥珠单抗)及研究者选择的标准方案组(FCR/BR组),中位随访40.8个月。相较于免疫化疗方案(CIT),AV组和AVO组的36个月PFS率显著更高,分别为66.5%、76.5%和83.1%。且AV固定周期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改善患者OS,其36个月的OS率为94.1%。此外,IGHV未突变的患者可从阿可替尼联合维奈克拉和奥妥珠单抗的治疗中获益更多,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而对于IGHV突变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间的疗效差异不明显。在持续治疗方案中,临床选择包括:阿可替尼、泽布替尼、维奈克拉单药治疗以及阿可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方案。研究表明,伊布替尼单药5年PFS率达79%。对于伴有TP53异常患者,建议BTKi持续治疗。


在微小残留病灶(MRD)指导治疗方面,FLAIR研究提示,MRD指导下的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较单药或免疫化疗方案能显著提升治疗应答率、PFS及OS,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对于初治IGHV突变患者无需进行MRD监测;而IGHV未突变患者通过MRD评估指导治疗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十年磨一剑:BTKi开启CLL治疗新纪元



随后,杨申淼教授以真实世界数据解读了十年间BTKi在中国CLL患者中的应用。自2014年以来,本中心共纳入了179例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CLL患者。基线数据显示,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CLL的中位诊断年龄更低。此外,由于真实世界的数据不可避免的选择偏倚,伴有TP53异常的患者比例较高,在初治及复发难治性(R/R)患者中分别为42.1%和51.3%。


在中国应用BTKi的十年中,随着上市时间的延长,更多患者选择早期应用BTKi,且研究数据提示,一线应用BTKi治疗患者获益更佳,中位随访47个月,伊布替尼治疗初治CLL患者的PFS及OS尚未达到,R/R CLL的中位PFS为48个月,OS为75个月。TP53异常与复发难治被证明是PFS缩短的独立不良风险因素。


临床实践中,CLL患者会因多种原因停药或者减量。减量患者所占比例约为2%-3%,停药患者在初治及R/R CLL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2.5%及69.6%,其中,疾病进展(19.6%)、Richter转化(6.7%)、药物不良反应(19.6%)或个人意愿(10.6%)是停药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升患者的随访频率以尽早发现疾病进展,进一步在BTKi后找寻有效且安全性良好的承接治疗,是已经摆在临床医生面前亟待完成的任务。


2.png

杨申淼教授作报告


会议讨论环节由杨申淼教授主持,并特邀Anna H Schuh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李振玲教授以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朱华渊教授围绕BTKi联合BCL-2i对比免疫化疗方案的治疗选择、维奈克拉联合奥妥珠单抗在IGHV突变等预后较好患者的应用建议、TP53、IGHV等指标的预后价值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互动。针对BTKi停药评估,深入交流了停药时机的把控、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此外,分享了对于CLL转化后CAR-T细胞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相关病例的诊疗经验。这些见解为淋巴瘤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方向,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开辟了新思路。


3.png

讨论环节


主席总结


杨申淼教授表示,CLL治疗已步入新药纪元,实现了从肿瘤疾病治疗向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转变。希望BTKi及BCL-2i等新药或联合方案能够为CLL患者达成有限治疗、长期稳定的愿景。通过此次学习与交流,相信各位专家对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BTKi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与贡献,这将助力中国CLL领域新药的研发以及整体治疗策略的更新。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