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
本文报告一例小细胞肺癌转移至回肠的罕见病例,患者并发肠穿孔和弥漫性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8岁。
主诉:反复下腹痛6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021年4月因反复下腹痛6个月就诊于外院,行胃肠彩色多普勒超声及
既往史
吸烟史:40包年,重度吸烟。
饮酒史:长期饮酒(具体量不详)。
辅助检查
01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2021年4月):左中下腹小肠壁增厚伴肿块形成,周围多发病变,提示小肠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转移及盆腔腹膜受累。
胸部CT(2021年4月):左肺上叶尖后段占位性病变,高度怀疑肺癌;纵隔淋巴结(第5和10L站)肿大,提示转移可能。
复查CT(2021年8月):左肺、纵隔淋巴结及小肠病灶体积显著缩小。
02
穿刺活检(肺部、纵隔淋巴结、小肠肿块):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IHC)支持小细胞癌诊断。
IHC结果:CK(+)、CD56(+)、CgA(-)、Syn(局灶+)、TTF-1(+)、PG3(-)、Vimentin(-)、WT-1(-)、Desmin(-)、CD99(+)、NSE(-)、Ki-67(阳性率70%)。
图1 IHC结果
诊断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伴小肠及淋巴结转移。
治疗经过
1.初始治疗(2021年5月-11月):
●第1、2周期后出现不完全性
●第3周期后复查CT示肺、纵隔淋巴结及小肠病灶缩小。
图2 CT 扫描显示左肺、纵隔淋巴结和小肠病灶减小
2.并发症及处理(2021年8月):
●化疗后出现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3.37×10⁹/L),CRP升高(63.34 mg/L),
●予
●第3天,腹部增强CT扫描发现小肠肿块和扩大的外周淋巴结。
●第5天,突发剧烈腹痛,腹部CT扫描显示胃肠道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
图3 腹部 CT 扫描显示胃肠道穿孔
3.急诊手术:
●
●术后病理:肠坏死。
图4 术后病理证实肠坏死
4.术后治疗:
●2021年10月(术后1月):恢复良好,接受1个周期的IC化疗。
●2021年11月:进行额外的IC化疗(卡铂600mg+伊立替康200mg),共完成5个周期。
●患者拒绝预防性脑放疗。
5.随访
●每3个月复查,随访期间肺部和腹部淋巴结病灶稳定。
●目前定期随访中。
病例讨论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约为10-12个月,而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为17个月左右。研究表明,小肠转移和穿孔继发于肺癌的患者生存期通常不超过16周。胃肠道转移的延迟诊断可能导致肠套叠、穿孔、梗阻或出血等致命并发症。
文献回顾显示,小细胞肺癌伴胃肠道转移的临床病例非常罕见,多数通过尸检发现。临床检出率低于2%,而尸检率可达11%。胃肠道转移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痛(80%)、恶心、
对于胃肠道转移患者,若全身状况允许,积极手术可能改善预后。然而,部分学者认为手术仅能缓解症状,无法延长生存期(术后生存期通常不超过16周)。这种分歧可能与肠穿孔的机制有关:若为肿瘤浸润肠壁导致的坏死性穿孔,在未能控制全身肿瘤的情况下,单纯手术难以改善预后;而化疗后肿瘤退缩引起的穿孔,手术结合全身治疗可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本病例及日本2006年报道的病例均通过手术和化疗获得了较好的预后,提示在有效全身治疗的基础上,手术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应高度警惕,及时行腹部CT、内镜或PET-CT等检查。一旦发现转移灶且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建议积极进行手术干预。由于现有研究样本量有限,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手术的疗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