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是第13个中国
房颤管理中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王星教授: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心脏恰似“摆烂”了,失去本来节律,增加
黄从新教授: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每分钟60次-100次,高于100次属于
很多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房颤发病[2],需要临床医生在
● 吸烟量越大,房颤发病的风险越高;
● 经常酗酒也有可能引发房颤;
● 睡眠不足或作息时间不规律的人群;
● 体型过胖、体重过重的人群;
● 除此以外,一些精神因素也可能引发房颤,如大喜大悲等强烈情绪;
●
一级预防是对引发或诱发房颤发病因素的预防。如果肥胖,即需相应减重,如果在吸烟,应鼓励戒烟,通过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促进个体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包括预防房颤。二级预防是针对有可能引发房颤的基础疾病进行科学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与控制后,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病,或者降低进一步发展的风险。在此特别强调,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需要医防协同推进,才能达到更优的临床效果。
谋求长治久安,房颤卒中预防与节律控制两手抓
王星教授:设立中国房颤日,就在于让房颤防治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吸烟、喝酒、肥胖、熬夜等都是房颤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很多慢病防治的理念一样,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的起点与基础。那么已经确诊的房颤,临床治疗的关注点是什么?
黄从新教授:房颤较严重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事件,除此以外还可能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病情,或者是和特定基础疾病相互影响,相互促发。在房颤管理上,近些年的国际国内诊疗指南均特别重视和强调了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抗凝治疗,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逐步替代传统抗凝药
此外,我们能否把房颤的这种杂乱无序,没有规律的心脏搏动,恢复为有序的心律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药物治疗,也有非药物治疗。将房颤律转为窦性心律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之一是导管消融,阵发性房颤是导管消融的主要适应证。阵发性房颤还未发展为持续性房颤之前,导管消融的即刻成功率达到98%;随访两年,心脏正常跳动的维持率达到85%。既往临床数据显示,导管消融围术期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3]。越早进行导管消融,带来的临床获益可能越大。因此呼吁,应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以及抗凝治疗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升临床获益。
推进房颤早期识别,从临床特征到AI辅助
王星教授:房颤发病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吗?如何早期识别和诊断房颤呢?健康监测类“腕表”作为人工智能(AI)医学的范畴,用于识别房颤靠谱吗?
李毅刚教授:房颤发病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一种是有明显症状的,通常病症比较严重,包括心慌、
房颤是可通过
早治疗早获益,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王星教授:总之,是不是房颤需要得到医学层面的确诊,当前临床确诊主要依靠心电图。房颤作为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经治疗后是否可以达到痊愈的可能性?请李教授讲讲这个话题。
李毅刚教授: 房颤是可以早发现,进而早诊早治的。房颤容易引起脑中风(卒中),其造成的疾病危害较大。近些年的抗凝治疗更多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比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具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临床管理也更便利[1]。比如抗凝药
对于房颤的节律/心率控制,通常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类药物的种类比较多,但药物特点和副作用相差较大,要选择那些副作用少、控制房颤效果好的药物。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尤其不适用于伴器质性
总结:房颤管理的核心策略与实践要点
王星教授:确诊房颤后,重在积极治疗、个体化治疗。最后有请黄校长为本次【2025中国房颤日:专家面对面话房颤】活动作总结。
黄从新教授:房颤是一种可以科学管理、有效防治的心律失常疾病。做好房颤诊疗与管理,需构建临床协同体系,如下四条核心策略需谨记。
第一条,预防房颤相关血栓栓塞是首要,当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是主要抗凝药物类别。近些年的中国房颤日均以“关注房颤、预防卒中”为主题,也表明从临床层面,预防卒中的理念仍要继续深化。
第二条,对于新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可首先推荐导管消融治疗。对于不愿意长期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房颤患者,也可积极推荐导管消融治疗。
第三条,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需加强多学科联合管理。第四条,同时强调,在日常诊疗中每位医生有责任持续推进疾病防治教育和治疗依从性教育。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医护人员,我们相信加强房颤防治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房颤管理实践,将房颤全程管理、综合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