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PART.01
研究背景与目的
CU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肥大细胞活化、自身免疫反应及凝血-炎症通路交互作用。奥马珠单抗作为抗IgE单抗,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但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尽管部分研究提示肥胖、高龄或低IgE水平可能与治疗抵抗相关,但这些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CU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指标,探索奥马珠单抗剂量升级的预测因子,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支持。
PART.02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23年7月于土耳其Hacettepe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科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12个月的159例CU患者。根据治疗剂量分为标准剂量组(300mg/月,n=139)和高剂量组(≥450mg/月,n=20)。通过电子病历回顾与前瞻性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病程、合并症、实验室指标(包括D-二聚体、总IgE、IgG-
图1 研究流程图
PART.03
研究核心发现
(一)D-二聚体:剂量升级的独立预测标志物
高剂量组患者基线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中位值0.75mg/Lvs.0.1mg/L,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预测剂量升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截断值0.46mg/dL时敏感性67%、特异性84%。多变量回归模型进一步证实,D-二聚体>0.46mg/L使剂量升级风险增加4.8倍(OR=4.82,95%CI1.06-21.96),是独立预测因子。
图2 基线D-二聚体水平与高剂量奥马珠单抗使用之间的关联
(二)低IgE与自身抗体的争议性结果
尽管既往研究认为低IgE(<43 IU/mL)和IgG-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anti-TPO)阳性与治疗抵抗相关,但本研究中两者与剂量需求无显著关联。低IgE患者中仅25%需剂量升级,而IgG-anti-TPO阳性率在两组间无差异(12% vs 20%,p=0.34)。这一矛盾可能源于人群异质性或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
表1 入组患者基线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三)合并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挑战
40%高剂量组未控患者合并CIndU(如寒冷性、胆碱能性荨麻疹),提示物理性荨麻疹对奥马珠单抗反应较差。此类患者可能涉及非IgE依赖的肥大细胞活化通路(如MRGPRX2受体),需探索靶向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或补体C5a受体抑制剂等新型疗法。
表2 与高剂量奥马珠单抗使用相关的多变量分析
PART.04
研究讨论与临床启示
(一)D-二聚体的病理机制与临床应用
D-二聚体作为凝血-纤溶系统的终末产物,其升高反映CU患者存在持续性炎症与内皮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的类
(二)低IgE亚组的再审视
低IgE(<43IU/mL)曾被视为自身免疫性CU(aiCSU)的标志,但本研究中其预测价值有限。可能原因包括:①aiCSU在CU中占比不足10%,样本量限制统计效力;②IgE功能异质性(如抗原亲和力或受体结合能力)未被常规检测覆盖。未来需结合功能性检测(如自体血清
(三)治疗策略优化方向
对于D-二聚体升高的难治性CU患者,建议:
1.早期剂量升级:在治疗16-24周未达控制时,优先升级至450mg/月;
2.联合抗凝治疗:探索低分子
3.多学科管理:合并CIndU或自身免疫疾病者,需联合风湿免疫科、血液科制定个体化方案。
PART.05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存在单中心设计、高剂量组样本量较小(n=20)及未动态监测D-二聚体变化等局限性。未来需开展多中心队列研究,验证D-二聚体的预测效能,并探索其与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交互作用。此外,针对凝血通路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或可进一步完善预测模型。
研究结论
基线D-二聚体水平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奥马珠单抗剂量升级的可靠预测因子。这一发现不仅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用工具,也为揭示CU的凝血-炎症交互机制开辟了新视角。通过整合生物标志物与临床特征,未来有望实现CU的精准分型与靶向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