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简报丨Talicabtagene autoleucel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
2025-04-15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Talicabtagene autoleucel对于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安全有效


研究背景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s),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本研究报告了一项针对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新型人源化抗CD19 4-1BB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talicabtagene autoleucel的I/II期研究结果。


研究方法


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的I/II期研究在印度的6个三级癌症中心开展。I期研究是在印度塔塔纪念医院进行的单中心研究,纳入年龄为18岁及以上的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II期研究是一项单臂、多中心的篮子试验,在5个三级癌症中心进行,纳入年龄为15岁及以上的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B细胞淋巴瘤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预期寿命为12周或更长,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1(I期)或0-2(II期),且器官功能良好。


患者通过单采术获取至少1×10⁹个淋巴细胞用于制备CAR-T细胞。采用环磷酰胺500mg/m²和氟达拉滨30mg/m²(持续3天),或苯达莫司汀90mg/m²(持续2天)进行淋巴细胞清除处理。然后,在I期研究中,患者按分次给药方案(分别在第0天、第1天和第2天给予10%、30%和60%)静脉输注1×10⁷-5×10⁹ talicabtagene autoleucel CAR-T细胞;在II期研究中,患者在第0天静脉输注至少5×10⁶ CAR-T细胞/kg(最多2×10⁹ CAR-T细胞)。


主要终点为安全性(I期)和总缓解率(II期)。疗效分析在疗效可评估队列(所有接受目标剂量药物和3天淋巴细胞清除处理的患者)中进行。安全性分析在安全人群(所有接受talicabtagene autoleucel治疗的患者)中进行。


研究结果


在64例患者中,14例纳入I期研究(2021年5月11日至2022年5月13日),50例纳入II期研究(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8月31日)。整个队列的中位年龄为44岁(四分位间距[IQR]为27-57岁),64例患者中49例(77%)为男性,15例(23%)为女性。在I期研究中,剂量为2×10⁶-17×10⁶ CAR-T细胞/kg时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基于5×10⁶ CAR-T细胞/kg剂量下有3/7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选择该剂量用于II期研究。


最常见的3级或更严重毒性为血液学事件:贫血(35/57例[61%])、血小板减少(37例[65%])、中性粒细胞减少(55例[96%])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27例[47%])。有两例治疗相关死亡,一例死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效应细胞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脓毒性休克,另一例死于肺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在51例疗效可评估患者(36例B细胞淋巴瘤和15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总缓解率为73%(37/51例;95%置信区间[CI]为59-83)。


研究结论


Talicabtagene autoleucel在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和持久的缓解效果。该疗法满足了印度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未被满足的重要需求。


1.png

图1. talicabtagene autoleucel在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中的治疗活性


2.png

图2. talicabtagene autoleucel在B细胞淋巴瘤组中的治疗活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