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治疗进展
2024-08-26 来源:基层医学论坛

作者:吕海生,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细菌性脑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因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病后可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具有较高的感染性。近年来患细菌性脑膜炎的婴幼儿不断增多,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部分患儿早期并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患儿会逐渐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表现,若发病后未及时得到有效干预,会进一步诱发机体不良反应,并发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加重患儿病情,使患儿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和较大的生理痛苦。

 

有研究显示,早期有效诊治与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患儿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患儿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进一步保障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是保障细菌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患儿生命安全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的治疗现状和进展,以期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发病机制

 

细菌性脑膜炎是细菌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一种脑炎,作为临床比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非常高。该疾病存在于各年龄段患者中,其中婴幼儿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身体抵抗力较弱,成为细菌性脑膜炎的高发人群,如果不及时医治,可能会危及患儿生命。

 

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致病细菌通过呼吸系统、血流或者消化系统进入身体,不断繁殖之后经过血脑屏障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继续繁殖,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以颅内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还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脑膜刺激征,甚至还会引起脑疝而死亡。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因患者年龄不同病原体有所不同。婴幼儿以大肠杆菌、B族链球菌、沙门菌属李斯特菌属等为多见,儿童以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多见,青少年以脑膜炎球菌多见,老年人以肺炎球菌多见,免疫功能低下者常由李斯特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A族链球菌等引起。

 

在各种致病菌中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最为常见,占细菌性脑膜炎的80%以上,其次为B族链球菌、李斯特菌。脑脊液在颅腔内部由脉络丛分泌,经过循环以后经蛛网膜颗粒吸收,这是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脑脊液在肉眼直视下是一种无色透明清亮的液体组织,里边虽然有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但是清亮程度非常高,正常情况下不会形成脑积水。

 

细菌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成分改变,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升高,阻塞蛛网膜颗粒吸收,使得脑脊液吸收不畅,颅腔内部就会积攒较多脑脊液而形成脑积水。细菌性脑膜炎也可能使循环通路某处粘连形成,从而阻塞脑导水管、单侧孔和第四脑室中部孔,并影响脑脊液循环,进而导致阻塞性脑积水。据报道,细菌性脑膜瘤脑积水大多数为交通性脑积水,只有少数梗阻性脑积水。

 

2. 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诱发因素

 

不同年龄段患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诱发因素不尽相同,其中新生儿及婴儿的诱发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质量(<2 500 g)、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母亲B族链球菌定植、宫内监测持续时间延长、创伤性分娩、胎儿缺氧、半乳糖血症、尿路异常、脊柱背部皮肤窦道、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

 

儿童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贫困与营养不良、日常护理欠佳、无脾、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镰状细胞性贫血、人工耳蜗植入、中枢神经系统分流术或脑脊液漏、近期或现患有呼吸道感染、近期接触脑膜炎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者、穿透性头部外伤、脊柱背部皮肤窦道、近期脑膜炎球菌流行地旅游史、免疫力缺失等。

 

细菌性脑膜炎的诱发因素有很多,一般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引发细菌性脑膜炎。此外,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造成细菌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所致患者占多数。

 

该病常见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4种:(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容易导致脑膜炎,比如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等。有少部分健康者若鼻内或者体表带有病菌,不会对人体造成侵害,只会通过咳嗽、打喷嚏进行传播。感冒人群容易感染脑膜炎,因为鼻炎会使细菌很容易进入到颅内。(2)疾病导致。部分细菌性脑膜炎的患病率增加,与结核杆菌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结核分歧杆菌感染会经过血液播散以后在软脑膜下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会使大量的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导致混合感染。(3)病毒感染。大多数病毒感染都会导致脑膜炎,其中还包括与腹泻有关的病毒。由病毒感染导致的脑膜炎被称为病毒性脑膜炎。(4)真菌引起。隐球菌是一种很容易引起脑膜炎的真菌,感染后被称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健康者不容易患真菌性脑膜炎,但HIV病毒感染者则容易患真菌性脑膜炎。

 

3. 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治疗方法

 

患有细菌性脑膜炎的患儿一旦发病,需要及时实施治疗,主要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脱水降颅压。当前临床针对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常见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细菌性脑膜炎一旦确诊,应进行紧急处理,以免造成颅内不可逆损伤,需要处理的事项包括降颅压、退热、控制癫痫发作等,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内插管,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此外,需要在患儿收治期间给予适当的消毒隔离,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的预防,防止交叉感染,减小疾病传染扩散的风险。

 

(2)抗菌药物治疗。根据脑脊液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在腰穿之前,脑脊液细菌培养还未出结果时,给予经验性选择抗生素,其中抗生素的选择需易透过血脑屏障。

 

(3)并发脑积水治疗。常见的引起小儿脑膜炎并形成脑积水的病原体是细菌和结核杆菌。治疗脑积水时,需采用有效的抗结核药或抗生素控制细菌或结核菌感染,完善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明确脑积水属于交通性还是非交通性。手术治疗是缓解脑积水最有效的办法,对于病情进展快、病情重的患儿,待脑积液量较多时需做穿刺引流,排出颅内积液,必要时可做开颅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分为2类,一类是缓解脑积液的分泌、促进体内液体排出,比如甘露醇呋塞米;另一类是乙酰唑胺,抑制脑积液产生和分泌。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代谢性酸中毒和离子紊乱等。

 

(4)其他并发症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会引发多种并发症,若患儿脑脊液病症严重,可使用适当激素治疗以提高疗效,例如使用地塞米松等。如果有硬膜下积液,少量积液不需要治疗,如果大量积液导致颅压升高,应进行硬膜下穿刺以释放积液,每次和每侧的积液量不应超过15m L。

 

少数患儿需要反复穿刺,大多数患儿的液体逐渐减少并可治愈,对于无法康复的个别患儿,需进行手术引流。细菌性脑膜炎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脑部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对患儿自身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临床治疗原则包括抗菌治疗、并发症防治等,一旦确诊,需要及时确定病原菌,对症下药。此外,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

 

4. 结束语

 

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变化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临床上有着不同的症状表现。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放开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提高。既往临床治疗中,针对细菌性脑膜炎,在早期细菌还没有扩散和转移时,主要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防治感染性休克,维持血压、防止脑疝等。

 

细菌性脑膜炎作为临床致死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脑膜感染。若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脑膜中的各种感染性细菌极有可能迅速生长病变并转移,导致多器官病变,比如并发脑积水、脑脓肿、硬膜下积浓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者并发呼吸功能不全、血液动力学障碍等全身性并发症,其中休克、惊厥、脑水肿等是新生儿患儿最为常见的几种并发症,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预防。

 

来源:吕海生.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治疗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05):36-3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