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雪敏,宫云云,范钦,贾晋太,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麻醉科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随着给药剂量的改变,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显著的兴奋和抑制双相作用且可无先驱的兴奋作用;当血药浓度较低时,可引起镇痛和嗜睡、痛阈提高。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于脑血管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双向反应。用于全身麻醉,不仅可以发挥利多卡因的多项益处,还可以用于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本文就利多卡因注射液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1.利多卡因药物代谢动力学
利多卡因,N-二乙氨基乙酰基-2,6-二甲基苯胺,分子式为C14H22N2O,其分子质量为234.3g/mol。静脉注射后立刻起效(45~90s)效应持续10~20min。治疗血药浓度为1.5~5μg/mL,引起中毒的血药浓度为5μg/mL以上。静脉使用利多卡因时90%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及甘氨酰二甲苯胺都可产生药理效应,发挥药理活性,持续静脉滴注24h以上时,代谢产物可产生治疗作用,也有可能发生
采用双室开放模型对利多卡因分布和消除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评价,利多卡因的平均血半衰期约90min。Dyck等用三室
Nation等对13例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利多卡因的情况进行分析及计算,其分布半衰期(t1/2)为5~8min,分布从血管室开始进入外周组织,首先经过灌注高的区域(心、肺、肝、脾),再到灌注低的区域(肌肉和脂肪组织)。尸检研究表明,在静脉注射几分钟后,利多卡因在大脑和心脏的血液浓度比其他器官高出3倍。
2.利多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1利多卡因的脑保护机制
在一定条件下,利多卡因对缺血缺氧性
利多卡因预处理
有研究发现利多卡因不仅可以调节丙二醛、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IL-4的水平,还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p65及p38增值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减少脑损伤大鼠减毒
丰浩荣等通过利多卡因预处理对于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发现利多卡因预处理能显著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
Nagao等给猫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进行研究发现,利多卡因在中枢神经细胞损伤及
吴新明等在大鼠身上研究了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时大鼠急性分散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电流的变化,发现利多卡因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电压依赖性的钠离子通道的作用相关,但是毒性作用与电压依赖性的钠离子通道无明显相关。
2.2利多卡因在全麻中的应用机制
Dale等认为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取决于所进行的手术,且镇痛效果与受有害刺激组织的传入(感觉)神经支配并与该神经支配相关的疼痛类型有关。利多卡因可作用于脊髓神经元上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和配体,影响神经纤维的放电频率和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利多卡因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参与许多细胞信号传导过程,这不仅可以解释其镇痛、抗
3.利多卡因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
3.1普通外科手术
利多卡因用于胃肠外科手术可以降低麻醉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恶心、
利多卡因静注可稳定细胞膜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及释放,抑制氧自由基及N2O的产生。刘庆文等在幼鼠身上研究发现,利多卡因干预可以稳定细胞膜,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肾脂质过氧化所致的损伤,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利多卡因可以通过降低肠缺血-再灌注肌酐浓度及降低丙二醛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调组织中TNF-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从而对因小肠缺血-再灌注所致幼龄SD大鼠
麻醉诱导时对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期静脉复合注射利多卡因能够合理地控制诱导期
3.2骨科手术
利多卡因用于骨科手术全麻时,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可以改善微循环。郭正纲等对80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发现利多卡因能显著减少
金惠铭等在研究利多卡因改善断肢微循环的机制中提出,利多卡因引起断肢大鼠微动脉扩张,同时有血浆血栓素A2(TXA2)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的作用,表明利多卡因可改善断肢动物微循环增加血管灌流量。
3.3心脏手术
利多卡因具有稳定血流动力、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及炎症介质释放等作用,复合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七氟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可缩短
3.4神经外科手术
利多卡因用于全身麻醉时,可以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及靶控输注丙泊酚的用量。在神经外科手术时,对于脑血管具有双向剂量依赖性的双向反应;Yano等发现静脉注射利多卡因3~15mg/kg,血药浓度<400μg/mL时脑动脉收缩,>800μg/mL时扩张,人体静脉注射2%利多因1mg/kg2min时测得血药浓度为2μg/mL,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或麻醉防治气管插管或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常用量是1.5~2.0mg/kg,治疗用血药浓度为3~6μg/mL,理论上脑血管呈收缩反应,影响颅内压的主要因素系脑组织、脑脊液和脑血管,脑血管扩张,脑血管容积增大,颅内压急剧升高,而脑血管收缩,颅内压可快速下将。静脉注射1.5mg/kg后,颅内压降低,脑氧耗量降低17.6%。
3.5妇科手术
Bryson等对90名行全麻下腹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静脉注射1.5mg/kg的利多卡因后,持续泵注3mg/(kg·h)的利多卡因,得出结论,认为术中静脉利用利多卡因并不能减少住院时间,对于改善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和恢复也没有客观影响。
4.利多卡因在围术期的应用及机制
4.1利多卡因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利多卡因可以减弱拔除气管导管所引起的
利多卡因联合
4.2麻醉维持期间
麻醉维持期间持续输注利多卡因,有利于减少围术期丙泊酚的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其机制可能是利多卡因作用于脊髓的抗伤害作用,作用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和配体在脊髓神经元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或脊髓调节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跨膜电位变化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了放电频率和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利多卡因以GPCR为靶点,参与许多细胞信号传导过程,这不仅可以解释其镇痛、痛觉过敏作用的机制,而且可能可以解释利多卡因的一些其他临床效果,如它的神经保护、抗炎和抗癌药物致敏作用。
4.3多模式镇痛
随着多模式镇痛及ERAS理念的提出,因利多卡因可减少普通外科患者术后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各种副作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显著优点,也开始应用于围术期镇痛。王运洁等对
Kranke等回顾性研究发现围术期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降低术后(尤其是术后早期)疼痛评分,并且可以减轻术后恶心呕吐、加快胃肠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
5.利多卡因用于治疗慢性疼痛
利多卡因缓解疼痛,利多卡因的代谢产物可抑制
综上所述,利多卡因在围术期的应用及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是仍有部分机制尚不清楚,利多卡因在单次注射及持续输注的过程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待进一步研究。计算利多卡因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更合理的使用利多卡因。
来源:温雪敏,宫云云,范钦,贾晋太.利多卡因在围术期的研究进展及机制[J].麻醉安全与质控,2021,5(02):114-11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