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怡珂,漆洪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01背景
1.1 高危因素 2019版指南中列出的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如下:初产、
解读:相较于2013版指南,本指南增加了孕前BMI>30、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将高龄从>40岁调整至≥35岁,去除了子痫前期家族史。以上高危因素进一步分为高危及中危因素(具体见后文),这为采用
1.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定义与诊断
1.2.1 子痫前期(伴或不伴有严重表现)(见表1) 子痫前期诊断标准:(1)血压:孕前血压正常,孕20周后出现
解读:2019版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准与2013版ACOG指南和2015版中华医学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基本一致,仅有小部分更正。首先,指南强调了需重视临床症状,包括可能因门静脉周围或局灶性坏死、肝细胞水肿或胆道系统扩张所引起的持续性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而这些病理改变通常并不伴有实验室指标异常。同时,指南也提出要谨慎看待临床症状,尤其是头痛作为严重表现的诊断依据常为非特异性的,所以,在仅只有头痛症状但其他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子痫前期的诊断需要慎重[4-5]。另外,指南还提示,当20周前出现了类似子痫前期的临床表现,需警惕血栓形成性
其次,尿蛋白仍然作为重要但非必要的诊断依据。在2013版指南中,尿蛋白+即可作为尿蛋白阳性的标准,但在2019版指南中指出,由于尿蛋白+的假阳性率高达71%(即使是+++的尿蛋白,假阳性率亦有7%)[6],故指南将尿蛋白诊断标准更正为随机尿蛋白定性需大于++。
1.2.2 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定义为妊娠20周后新发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90mmHg,2次血压测量至少间隔4h,产后血压可恢复正常。重度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60/110mmHg,为便于降压药物的及时应用,测量间隔时间仅需数分钟而非4h。
解读: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与以往指南无异。以往很多医生对于尿蛋白阴性的重度高血压诊断存在疑惑,本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血压大于160/110mmHg的重度高血压患者,即使尿蛋白阴性,仍需诊断为子痫前期伴严重表现。指南同时也承认,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命名更像是文字游戏,因为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和不伴有严重表现的子痫前期患者,常采用相似的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子痫前期,忽视对妊娠期高血压的重视也不对,因为有50%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会发展为子痫前期。一项由1348例高血压孕妇参与的队列研究发现,虽然尿蛋白阳性的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严重高血压、
1.2.3 HELLP综合征 指南指出:以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为综合表现的HELLP综合征诊断标准为:乳酸脱氢酶(LDH)≥600U/L,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和
解读:指南对HELLP综合征的诊断并无太多更新,针对HELLP综合征本指南强调了3点。第一,大部分HELLP综合征发生在妊娠晚期,但有30%的病例发生在产后[9]。第二,HELLP综合征存在隐匿性和不典型性发病,将近15%的患者发病时不伴高血压或
1.2.4 子痫 指南指出:子痫定义为排除
解读:子痫会导致严重的缺氧、创伤和吸入性
子痫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和产后,78%~83%的子痫患者会有前驱症状,如持续性枕部或前额的头痛、视物模糊、畏光、精神状态改变等。头痛反映了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和高血压脑病。以往认为,子痫是由高血压、蛋白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逐渐发展而成,但有两项随机对照研究指出,子痫发作仅出现在极少数子痫前期(1.9%)[10]或重度子痫前期(3.2%)[11]患者中。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子痫还可发生于没有任何前驱表现或症状的患者[12]。一项英国全国范围内子痫病例分析指出,有38%的子痫发生在没有高血压或尿蛋白病史的医院内患者中[13]。因此,简单认为子痫前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轻度→重度→子痫是不准确的。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表现为局部视野缺损、抽搐、头痛以及感觉或
1.3 病理生理改变 多种机制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包括慢性子宫胎盘缺血、免疫不耐受、极低密度脂蛋白毒性、遗传印记、滋养细胞凋亡坏死增多以及过强的母体炎性反应影响滋养细胞发育[14-15]。近期研究提示,血管生成因子失衡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
解读:指南罗列了关于血管、血液系统、肝脏、肾脏等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与形态学改变。
针对血管改变,指南指出,子痫前期患者多为血液浓缩状态,各种血管舒缩因子功能改变,导致血管痉挛。由于子痫前期常伴有毛细血管渗漏和胶体渗透压降低,补液治疗纠正血管内容量减低是无效且危险的,特别是可能导致肺水肿。
子痫前期,尤其是伴严重表现的子痫前期患者,可出现血液系统各种改变。HELLP综合征表现为血小板下降和溶血,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活化、聚集和消耗的结果,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约20%的子痫前期患者会出现血小板低于150×109/L,无严重表现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概率为7%,有严重表现者的发生率为50%。红细胞压积可提示溶血和血液浓缩,一些患者即使发生溶血,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并未下降。LDH升高可提示溶血发生。
在肝功能方面,伴严重表现的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转氨酶可能显著升高。AST升高更为明显,在疾病初期更显著,这一特点可以与其他肝脏病变鉴别。肝脏缺血、坏死或溶血导致LDH升高。胆红素升高可能仅发生在疾病晚期。同样,
典型的子痫前期肾脏病理学改变为肾小球内皮增生,包括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化伴纤维沉积、系膜细胞肿胀、内皮下蛋白沉积以及管型生成。尿蛋白为非选择性,因为肾小管对大分子蛋白质(
1.4 胎儿结局 子痫前期患者的胎儿常表现为
解读:由于妊娠早期胎盘着床异常和随后子宫动脉重铸障碍,将导致子宫胎盘血流异常,胎儿胎盘单位供血不足。慢性子宫胎盘缺血的其他机制还包括胎盘血管损伤。而这种子宫胎盘缺血会导致前述的临床表现。因此,子痫前期患者的胎儿常面临自发性或治疗性早产的风险。
02临床注意事项与推荐
2.1 筛查 目前,仍未建立有效且特异性高的子痫前期预测方法,超声联合生化指标不能准确预测子痫前期,尚需研究。
解读:本指南提出两点:第一,到目前为止,对低风险妇女的阳性预测价值较低。许多研究通过生化指标或将生化指标与生物物理学参数相结合的方式在孕早期和孕中期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但无论用哪种参数指标,其对低危孕妇的阳性预测率都仅为8%~33%[16],而对大量筛查阳性但最终未发病的孕妇进行预防性干预没有必要且无益。第二,不同疾病类型的预测效果不同。一般来说,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应用生化指标或结合生物物理参数对早发型子痫前期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优于晚发型子痫前期。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不同发病时期胎儿对损伤的反应时间不同有关。
在2013版指南中提出了一些预测方法,包括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或一些生化指标[可溶性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内皮因子(endoglin)]的联合预测,但尚未建立独立有效的预测方法。2019版指南对之前提到的预测方法进行了新的评价。针对子宫动脉多普勒的研究无论是否结合其他指标,对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预测率都较低,而对晚发型子痫前期的预测率则更低[17]。大量工作已经验证了一些血管生成因子(sFlt-1、PlGF、endoglin)在孕中期对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预测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尚需前瞻性研究证实其临床价值。有研究提出,联合妊娠早期PlGF下降和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升高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子痫前期[18]。然而,此项研究的结论仅基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数学模型,该研究纳入7800例孕妇的大数据队列,然而仅在发病组检测了PlGF,其阳性预测率仅为21.2%,说明筛查阳性组中将近79%孕妇不会罹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而同一研究小组随后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应用相同的计数方法得到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因此,生物学指标和超声检测尚不能作为子痫前期的有效预测手段,尚需进一步研究。
2.2 预防 具有超过一项高危因素(子痫前期病史、多胎、
解读:预防子痫前期的努力已经超过30年,迄今为止任何预防子痫前期的干预措施均证明无效。营养补充包括
在2013版指南中提出具有A类级别的预防建议,对于有早发子痫前期且早于34孕周早产史,或有多次子痫前期病史的妇女,推荐在早孕晚期开始每日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60~80mg/d)。在本指南中,对于阿司匹林的应用时间和应用对象都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见表2),为产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
本指南还首次提到了应用
参考文献 略。
来源:杨怡珂,漆洪波,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指南2019版”要点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