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DSS的发病机制
KDSS的确切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及其发生、发展的预测因子仍然未知,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严重的毛细血管渗漏、心肌功能障碍,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致血管渗漏加剧,最终导致休克。
1.血管结构功能障碍及调节失衡:
川崎病急性期并发心源性休克,可通过
在川崎病急性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多,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漏,引起低蛋白血症,从而出现恶性循环,血管通透性持续增高。血管渗漏或许是KDSS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特点。
2.对超抗原的过度反应:
3.胃肠道血管炎:
Nagata等研究发现川崎病患者的胃肠道中存在产生超抗原的微生物如产生热休克蛋白的细菌,不同细菌相互联系而触发相同的免疫活化途径,故认为肠道细菌可能参与了该病的病理过程。Zulian等报道10例川崎病患者以急腹症作为首发表现,有趣的是,他们发现10例患者中有4例最初诊断为TSS,但最终均确诊为KDSS。Gatterre等报道了11例KDSS患者,这些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病率较高,包括频繁呕吐(9例),
二、KDSS的临床表现
1.KDSS的特点:
KDSS常于冬季发生。川崎病以男性多见,而KDSS多见于女性,女性与KDSS发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原因仍然未知,需更进一步的研究。研究显示,KDSS的发病率在5岁以上的患儿明显高于5岁以下的患儿(2.20%比1.37%)。在过去5年中,来自不同中心的观察结果显示,相对于不伴KDSS的川崎病患者,KDSS患者炎症反应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更高,血小板降低、
2.KDSS的高危临床表现:
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可能较为严重,需入住重症监护室。重症临床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改变、坏死性结肠炎、继发于心肌炎的
3.KDSS与TSS的鉴别:
KDSS的临床表现与TSS表现非常相似,两者均有高热、
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对于鉴别两者具有重要意义。Lin等研究显示,与TSS相比,KDSS平均发病年龄较小,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较低,血小板计数是TSS的近2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由于KDS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因而发病年龄不能作为KDSS与TSS的鉴别因素。相对而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TSS的特点,而血小板增多症多发生于KDSS,但KDSS中也可见患者血小板减少,且在KDSS中,虽然血小板计数增高,却仍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最近Gámez-González等和Fang等也报道在KDSS患者中血小板计数的矛盾表现,即部分存在血小板增多症,部分表现为血小板减低。故以血小板计数作为区别TSS与KDSS的可靠性仍不确定。
相对于TSS,心肌炎和瓣膜炎在KDSS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Kanegaye等报道左心室功能障碍和瓣膜反流在KDSS患者中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1%和39%。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患者中8例存在左心室功能障碍,6例考虑合并心肌炎。与之相反,TSS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稍降低,且多数无心肌损害表现。Gámez-González等研究显示KDSS具有较高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在其报道的214例KDSS中124例(58%)伴有冠状动脉病变,82例合并冠状动脉瘤(38%)。Lin等亦报道,相对于TSS,KDS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更高。
因此,超声心动图可作为早期鉴别KDSS与TSS的敏感检查手段。当临床诊断存在疑问时,可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瓣膜、心肌损伤、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协助诊断。
三、KDSS的处理
KDSS与TSS早期非常相似,但其主要治疗却不同。对于TSS,除了液体复苏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外,还需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抗感染以及中和毒素等对症治疗。而对于KDSS,则需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抗生素不是必需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并给予相应处理及之后的随访非常重要。
发病早期,由于KDSS和TSS鉴别诊断困难,适量的扩容、血管活性药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适时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及其他支持治疗是必要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病情进展情况,指(趾)端是否脱皮,超声心动图变化,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及血培养结果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
密切的临床观察非常重要,KDSS患者很少出现昏迷,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很容易控制,其他脏器的受损也相对较轻,且一般是暂时性的,及时对症治疗后能好转,经1~2剂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相反,TSS发生血压进行性下降时,病情往往已经非常危急,此时休克已经处于失代偿阶段,多脏器衰竭发生率高,进展非常迅速,死亡率高达4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病情恢复有帮助,但效果远不及KDSS。此外,提示病情改善的表现包括肾脏功能正常,凝血状态恢复,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其他炎症因子的改善。
近期有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严重的川崎病患者可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提示对于严重的川崎病患者,其炎症因子表达显著增高、肝功能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包括低钠血症的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以及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KDSS是川崎病的少见但很严重的临床表现,若患儿疑诊为TSS,但血培养阴性,或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即使缺乏典型的川崎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应考虑KDSS的可能。超声心动图对于两者早期鉴别诊断较为敏感。尽可能早期诊断KDSS,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以减少川崎病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来源:蒋道菊,黄萍,张丽,谢小斐,汪周平。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12): 961-96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