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医学院
No 1
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威廉•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首次设计了弦线式电流计,通过记录心脏的心动电流及心音第一次描绘了人类心电图。Einthoven将波形标记为 P、Q、R、S、T 波,并用相关心电图特征描述了多种心血管疾病。
Braunwald教授将心电图的问世视为现代心脏病学开端。
“心电图是如此重要,乃至短短几年内,心脏病医生就被定义为可读懂心电图内涵的内科医生。”
No 2
1958年,美国医生梅森•索内斯(Mason Sones)在实施
“该技术使通过外科手术及介入途径实现冠脉血运重建成为可能。”
No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977年,德国医生安德烈亚斯•格林特茨格(Andreas Gruentzig)发明并改进了球囊导管,将其用于扩张狭窄动脉,为心绞痛患者成功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被称为介入心脏病学之父。2007年,其患者在一次庆典中说:“我接受了Gruentzig医师富有想象力的介入手术,谁能想象在30年后的今天,我还能健康地活着?”
“Gruentzig的大胆创举,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这一崭新领域的先河。”
No 4 心血管药物
1962年英国药理学家詹姆士•布莱克(James Black)首次报告β受体阻滞剂有阻断
“这三种心血管药物延长并改善了全球数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
No 5
瑞典科学家英奇•埃德勒(Inge Edler)和赫尔穆特•赫兹(Helmuth Hertz)于1954年首次报告了心电超声技术,第一次成功记录人类心脏和大血管运动情况,为其他成像技术在心血管领域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
No 6 心导管术
1929年,德国医生维尔纳•福斯曼(Werner Forssman)将导管经肘前静脉送入了自己的右心房,开创了人体心导管术的先河。1941年美国心脏科医生安德烈•柯南德(Andre Cournand)和迪金森•理查兹(Dickinson Richards)首次采用心导管术测定正常受试者及心脏病患者的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三人于195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拉开了人类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序幕。
“这项技术可以评估人类心脏功能正常与否,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诊断技术。”
No 7 心血管手术
1938年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格罗斯(Robert Gross)首次通过手术成功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开创了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先河。
1953年美国医生约翰•吉本(John Gibbon)采用体外循环进行了房间隔缺损修复,首次成功实施了开放式心脏手术,全部体外循环时间为26分钟,术后患者顺利恢复。
No 8 冠心病监护病房
1961年英国医生德斯蒙德•朱利安(Desmond Julian)首次提出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概念,指出病房应具备技术、临床、管理及人员优势,分别对应持续带警报功能的心电监控、快速实施心肺复苏术能力、专门收治心梗患者并配备受过专业训练护士。该病房的设立降低了急性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率。
No 9 预防心脏病学
美国心脏学家保罗•达德利•怀特(Paul Dudley White)作为自行车爱好者意识到锻炼对心血管有利,于1938年首先提出心血管预防的概念。1961年美国学者威廉•坎内尔(William Kannel)主持的弗雷明汉研究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将高血压、吸烟及心电图提示的左室肥厚确定为心血管危险因素。
“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降低死亡风险70%,其近一半作用归功于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
No 10 起搏器与置入式除颤仪
1952年,美国医生保罗•佐尔(Paul Zoll)首次报告了应用外用心脏起搏器治疗2例心室停搏患者。1970年具有心脏病学及电子工程两个领域造诣的以色列人米歇尔•米卢斯基(Michel Mirowski)在美国巴尔的摩发明了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之后一系列成功的临床研究极大程度上扩大了该设备在心源性猝死一级与二级预防的适应证范围。”
“对心血管领域历史如此感兴趣,是因为我已经做了超过60年的心血管研究,亲眼见证了很多重要发展。这些伟大成就并非凭空而来,是建立在临床医生、科学家及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上。取得突破性发现的往往是研究者长龙中最后一位,成功把整个团队发现汇集在一起。几乎每项成就都来源于跨学科的密切合作。”
——Eugene Braunwald
扩展阅读: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