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智慧潮涌。2025年10月31日,“GU Insights”泌尿肿瘤学术交流项目于上海圆满举行。作为国内泌尿肿瘤诊疗与研究的标杆阵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东道主身份为全球专家搭建起跨国界、跨学科的深度对话平台。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实地参访医院泌尿肿瘤中心,观摩国产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场景,并参与国际多学科病例研讨,系列环节不仅集中展现了医院在临床技术创新与科研转化领域的硬实力,更成为全球医学智慧交融互鉴的重要契机。此次跨国界的深度交流与经验共享,不仅凝聚了推动泌尿肿瘤领域技术突破与诊疗模式升级的广泛共识,也为提升未来全球泌尿肿瘤患者的健康福祉注入了强劲动能。
实力初展:顶尖多学科中心呈现诊疗“中国模式”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叶定伟教授与戴波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了亲切欢迎,随后,外国专家团在卞晓洁教授等科室骨干的带领下,开启了深度参访之旅,实地探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核心科室,


卞晓洁教授(左)率队参访,秦晓健教授(右)详介科室发展全貌

Prof. Asif Yildirim等一行人参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核心科室
1. 底蕴深厚:依托顶尖平台的学科基石
复旦大学上海肿瘤医院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医学院之一,医院目前拥有34个临床科室,近3000名医务人员,日均门急诊量约5600人次,手术量350-400台,日化疗患者超500位,日
2. 规模领先:引领中国泌尿肿瘤诊疗的中心力量
泌尿外科是该院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生殖泌尿肿瘤中心。科室拥有130张床位,27名泌尿外科医生及3名内科医生,构建了包含5位专职研究护士和82名护理人员的强大团队。在叶定伟教授的引领下,科室年门诊量高达8.7万例,年住院患者超8500例,年机器人手术量超1000例,仅去年完成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就超过2000例,年活检量达1780台。
3. 技术创新:勇立机器人外科潮头
科室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于2023年成立的机器人手术创新中心,配备包括2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1台国产Ronovo机器人手术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定伟教授团队深度参与并完成了国产Carina机器人系统的首例人体手术,相关临床试验已顺利完成,标志着国产技术在泌尿外科取得关键突破。
4. 科研丰硕:驱动临床进步的强大引擎
科研是科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叶定伟教授牵头146项临床试验,数量位居中国泌尿肿瘤领域首位,占全国同类试验的20%以上。团队在泌尿肿瘤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开展了前沿探索,其中,国际多中心CHART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等国际顶级期刊。过去五年,科室累计科研经费超过6900万元人民币,发表国际期刊论文500余篇,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5. 全球视野:构建高水平国际合作网络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科室的另一大特色。连续14年成功举办的“上海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国际研讨会”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泌尿肿瘤学术会议之一,吸引全球专家参与,线上观众超十万人次。科室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
通过此次参访,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泌尿科向国际同行充分展示了其作为中国泌尿肿瘤领域领军者的综合实力——从庞大的诊疗体系、尖端的技术创新到丰硕的科研成果与广泛的全球合作,正不断彰显其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智慧碰撞:国际对话聚焦精准穿刺、手术机器人与MDT实践
在学术交流环节,会议聚焦
1. 精准穿刺技术引领前列腺癌诊断革新

在技术分享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国文教授以关键数据为支撑,清晰阐述了前列腺精准穿刺技术的核心价值。林教授指出,融合靶向活检已实现从“盲穿”到“精准导航”的跨越。PRECISION等权威研究数据表明,对于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MRI靶向活检的检出率高达38%,显著优于传统超声引导穿刺的26%。此外,超过80%的病灶能在MRI可疑区域中被精准捕获,这证实了MRI作为诊断“路标”的可靠性。在临床实践中,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系统是制定穿刺策略的重要依据,评分为3、4、5分的病灶,其癌症检出率呈现显著阶梯式上升,分别为35%、60%和91%。这一清晰的风险分层,最终将转化为在临床实践中更高的诊断效率与更强的决策信心。林教授总结强调,融合靶向活检不仅能有效提升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发现能力,更能减少对惰性癌的过度诊断,是实现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基石。
2. 专家热议:精准穿刺是MDT协作的“第一棒”,推广需因地制宜

王忠教授发言
会议首个讨论环节中,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王忠教授率先发言,指出复肿泌尿外科在叶教授带领下取得的杰出成就,已成为国内泌尿外科领域的标杆;同时,他对林教授聚焦前列腺活检的专题讲解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对不同活检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磊教授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展开分析。他表示,近年来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对精准活检的关注维度不断升级——五年前关注任意肿瘤的识别,如今更重视临床显著性肿瘤。徐磊教授特别强调,融合靶向活检作为泌尿外科基础操作,其精准定位与穿刺技术直接影响后续诊疗决策,是MDT协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此外,他对比了中英两国操作模式差异,指出国内由泌尿科医生主导活检操作的模式,能更精准把握患者适应症与后续处理方向,具备独特临床优势。

Prof.Thai Kinh Luan发言
来自越南胡志明市大学的Prof.Thai Kinh Luan,则分享了当地精准穿刺技术的实践路径与选择逻辑。Cho Ray医院作为胡志明市规模最大的医院,其中心在前列腺癌诊疗中,通常不建议将PSMA-PET/CT引导活检作为初始手段,而是待病理报告明确后,针对高危患者应用该技术;穿刺入路方面,自两年前起已从传统经直肠入路全面转向经会阴入路,核心考量在于经会阴入
此次讨论中,专家们一致认可精准穿刺在前列腺癌诊疗及MDT协作中的“第一棒”地位,同时也通过不同地区、不同中心的实践经验分享,凸显了精准穿刺技术推广需结合临床需求、医疗资源、患者群体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则。正如会议主持人卞晓洁教授所言,未来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临床协作,持续探索影像学技术与活检操作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前列腺精准活检水平,为前列腺癌规范化诊疗与MDT协作模式优化注入新动能。
3. 国产模块化手术机器人亮相国际舞台,泌尿外科精准治疗再添利器

王弘恺教授发表演讲
会议议程随后转向外科创新技术领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弘恺教授带来了一场关于国产模块化手术机器人初步应用经验的专题报告,为与会者揭示了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迅猛发展与临床应用潜力。在报告中,王弘恺教授系统梳理了“海山一”这款国产设备从研发到临床落地的全流程,更通过真实手术案例与技术对比,展现了其在泌尿外科精准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据王弘恺教授介绍,“海山一”作为国内首款应用于泌尿外科的模块化手术机器人,突破了以达芬奇为代表的集成式平台传统设计,采用机械臂独立单元架构,实现灵活组合与独立运行。该设计不仅缩小了设备体积,也优化了手术空间,尤其便于在体型较小患者手术中操作,并有效缓解了术中空间拥挤问题。该设备的“本土化适配”特点显著。例如,通过使用直柄式机械臂替代部分全旋转臂,在保障前列腺癌根治术等复杂操作精度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此外,其操作逻辑与达芬奇系统高度兼容,医生上手快,系统准备时间可从初期的20–30分钟缩短至8分钟,效率提升近70%,极大降低了推广难度。
从研发到上市,“海山一”历经多阶段严格验证。团队自2020年起联合厂家攻关,通过数百次
4. 前列腺癌MDT诊疗实践分析与核心启示

Prof. Asif Yildirim发表演讲
在深入探讨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实践的国际对话中,来自伊斯坦布尔麦德尼耶特大学医学院Prof. Asif Yildirim通过两例典型前列腺癌病例的详细分享,结合全球MDT诊疗数据与实践经验,直观展现了多学科协作对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及了MDT落地过程中需突破的现实障碍。
Prof. Asif Yildirim指出,在面对复杂病例或指南未明确推荐的情况时,MDT能显著提升诊疗准确性与有效性。数据显示,MDT讨论可使晚期前列腺癌治疗方案变更率达25.9%,早期病例变更率近10%;澳大利亚一项研究也证实,MDT参与下的治疗调整比例达24%。从全球实践来看,MDT已成为规范诊疗的关键环节——英国自2000年起便通过国家医疗服务癌症计划推广MDT模式,欧洲多国更将其作为泌尿肿瘤患者获取全身治疗、PSMA相关诊疗报销的必要条件。Prof. Asif Yildirim也坦言,MDT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团队可通过筛选重点病例进入MDT讨论流程,在保障患者获益的同时,也合理控制了医生工作量,为MDT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病例分享环节,Prof. Asif Yildirim 以两例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为例,具体阐释了MDT的诊疗决策过程。
病例一(61岁,高危局部晚期):长期控制的成功范例
1. 核心病情:2012年因下
2. MDT决策:先采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予
3. 治疗效果:2012年6月PSA降至71.65ng/mL,1年后无骨转移,3年后淋巴结缩小至12mm;2017年停用激素治疗后PSA稳定,截至2024年12月随访,PSA 0.021ng/mL,患者生存状态良好。
病例二(64岁,转移性前列腺癌):疾病进展中的治疗挑战
1. 核心病情:2019年就诊,合并
2. MDT决策:先予戈舍瑞林启动ADT,对胸椎行姑息性放疗,完成6疗程
3. 治疗效果:前期PSA降至0.28ng/mL、骨病灶缩小,后期病情持续进展,患者在确诊3年后因前列腺癌去世。
4. 专家热议:前列腺癌诊疗新路径——PSMA优化、国产机器人推广与AI探索成核心方向
第二轮小组讨论中,来自中国、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跨领域专家围绕临床关键技术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度交流,就临床实践与技术创新角度,为前列腺癌精准诊疗提供多元思路。


刘畅教授(左)与张敬教授(右)发言
讨论中,PSMA影像与治疗的临床优化成为首个焦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畅教授结合此前病例指出,PSMA-PET/CT的使用时机需更精准——例如第一例高危局部晚期患者仅依赖传统影像学,可能遗漏潜在转移灶,建议PSA超过0.2ng/mL时优先采用该检查;第二例转移性患者通过PSMA-PET/CT检出更多受累淋巴结,后续177Lu靶向治疗使PSA显著下降,印证PSMA阳性患者可从这类治疗中获益,若出现进展还可尝试卡巴他赛等化疗药物再挑战。放射肿瘤科医生张敬教授则补充,针对PSMA-PET/CT发现的阳性淋巴结,采用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针对转移灶治疗,比全盆腔放疗更能平衡肿瘤控制与副作用。
国产模块化手术机器人的推广与挑战是另一核心议题。专家们提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机构使用的国产机器人在操作灵活性上已接近进口标杆,且价格降至进口产品的40%-50%,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医院也开始引入合作。但当前成本仍是关键难题——虽前列腺全切已纳入医保,国内约50%患者因费用选择传统腔镜,不过随着国内5-6家企业布局研发,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推动价格下降,未来可及性有望提升。

Prof. Abdelwahab Belkacem Nacer发言
在技术前沿领域,5G远程手术与AI应用的讨论尤为热烈。阿尔及尔拉米纳·德巴金大学医院Prof. Abdelwahab Belkacem Nacer指出,5G远程手术在技术层面已可实现,但受限于基础设施差异,欧洲、东南亚部分地区5G覆盖不足,跨国手术信号稳定性难保障;中国专家补充,国内已成功开展5G本地远程手术,信号延迟可忽略不计,跨国应用需依赖全球通信网络优化。关于AI,专家们一致认为其暂无法替代外科医生完成复杂手术(如前列腺癌根治术),但可在影像融合、手术床自动移动、机器人臂角度调整等辅助环节发挥作用,部分厂家已启动相关功能探索,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手术效率。

卞晓洁教授发言
会议最后,卞晓洁教授总结道,此次跨领域、跨国界交流既明确了技术优化方向,也直面成本、基础设施等落地难题。未来需通过国际合作、医保支持与技术创新,让前列腺癌诊疗更精准、更可及。
总结
此次“GU insights”会议不仅是中国泌尿肿瘤顶尖实力的硬核展示,更是全球智慧的深度交融。展望未来,泌尿肿瘤学科的发展将更加倚重多学科协作的纵深推进、创新技术的临床转化以及国际合作的广泛拓展。此次盛会不仅巩固了既有的学术联系,更开启了一扇机遇之窗,为全球诊疗体系共同应对挑战、造福更广大患者群体,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道路。
审校:Kristen
执行:Ly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