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头痛到死亡仅19天!身边潜伏的“致命真菌”,为何屡屡漏网?
2025-11-14

转载自:“感染前沿”公众号

图片

病例摘要









患者,女,53岁。


主诉:发热头痛6天。


6天前患者因“感冒头痛”在当地诊所用退热药3天,仍发热(具体体温、用药不详)。


3天前患者头痛加重,出现抽搐,遂至某市级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3.7×10⁹/L,Hb 96g/L,L 0.77×10⁹/L,PLT 128×10⁹/L。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予抗感染(具体用药不详)、对症处理。后转我急诊,血常规示WBC 9.91×10⁹/L,L 1.01×10⁹/L,N 8.3×10⁹/L。抢救室腰椎穿刺脑脊液CSF涂片见真菌及退变的淋巴细胞、粒细胞,未见恶性依据;脑脊液二代测序NGS示尖端赛多孢子菌(序列数1404,相对丰度97.3%);头颅MRI示双侧额叶皮质下深部及侧脑室前后角旁白质高信号改变(轻度),延髓左前缘受血管压迫变形,左侧下鼻甲黏膜肥厚。


自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欠清,精神欠佳,胃纳差,睡眠可,小便如常,6日未解大便,体重无显著变化。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相关疾病,生长于原籍,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吸烟、嗜酒史。已婚已育,子女2人,配偶及子女体健。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7.0℃,P 99次/min,R 20次/min,BP 150/71mmHg。神欠清,烦躁,查体不能完全配合,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皮肤、巩膜无黄染,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稍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8.09×10⁹/L,N 6.64×10⁹/L,L 0.88×10⁹/L;CRP、ESR、PCT、SAA、铁蛋白均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血培养、外周血NGS:均阴性。T-SPOT:阴性。HSV、EBV、CMV、HBV、HCV、HEV、流感病毒:均阴性。G试验、GM试验、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均阴性。HIV、梅毒、BK病毒、呼吸道九联检均阴性。


免疫指标:ANA、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等均阴性。免疫球蛋白: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全阴。细胞因子:IL-6 6.8pg/ml,IL-8 57.2pg/ml,余均正常。


淋巴细胞计数:CD3⁺细胞绝对值计数609个/μl,CD8⁺细胞绝对值计数183个/μl,自然杀伤NK细胞绝对值计数79个/μl,CD4⁺和CD19⁺细胞绝对值计数均正常。复查脑脊液NGS,提示尖端赛多孢子菌序列数逐渐降低。









入院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尖端赛多孢子菌)。


图片

诊疗经过









入院后予以伏立康唑200mg q12h静滴抗真菌,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左乙拉西坦0.5g bid抗癫痫,地塞米松10mg qd抗炎。治疗28天后,患者好转出院,带药回家继续治疗。出院后当晚出现头痛、恶心、低热,于当地医院就诊,继续予甘露醇250ml qd,地塞米松2.5mg qd静滴,伏立康唑200mg bid抗真菌。


半月后患者再次入院诊治,继续予以上述抗真菌治疗。1周后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予以抗新冠病毒治疗。5天后新冠病毒核酸转阴,但患者诉四肢肌力减退。神经内科会诊意见为患者四肢肌力对称性下降,且头颅MRI未见DWI高信号,不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建议完善常规肌电图+运动神经元病套餐、颈-胸-腰椎MRI。复查头颈胸腰MRI:急性-亚急性脑梗死可能。


继续抗真菌、抗凝治疗,发现右下肢肌力下降较前略有加重。复查头颅MRI增强提示右侧小脑病灶增强明显,提示感染可能,左侧丘脑+左侧脑干病灶增强较前略明显,提示感染可能性大。住院期间,患者突发昏迷,完善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请神经内科和外科会诊,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家属表示为减少患者痛苦,放弃进一步的有创治疗,自动出院。患者返回当地医院,最终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出院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


图片

诊疗体会









赛多孢子菌属(Scedosporium)隶属于真菌界,非曲霉菌,是临床罕见的致病菌,属内常见的菌种有尖端赛多孢子菌(S. apiospermum)和多育赛多孢子菌(S. prolificans)。尖端赛多孢子菌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兴病原体,又称足放线病菌,广泛存在土壤、污水、粪便及腐败植物中,为条件致病菌。与曲霉具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易发生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中,如实体器官移植、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移植、HIV感染以及使用大量激素患者。其也可发生于免疫正常者中(罕见),如外伤、溺(污)水、有基础肺部疾病、HELLP综合征等。


尖端赛多孢子菌也被认为是继曲霉菌后的第二大常见呼吸道真菌。它可导致肺部、关节、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部位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致命性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一种罕见且致死率高的疾病。单纯的单发或多发脑脓肿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他的有脑脊膜炎、脑脓肿合并脑脊膜炎、脑脓肿合并脑室炎、硬膜下脓肿、真菌球。


该病原菌诊断十分困难,诊断周期长,因脑脊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不高,通常需通过脑活检术行真菌培养才能明确诊断。NGS灵敏、准确、快速的特点,能在临床感染疾病诊断领域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精准诊断,及时改进治疗方案,在患者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预后不佳,病死率高,主要是该菌对传统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具有耐药性和早期诊断困难。


本病例是一名53岁免疫功能正常女性,初期以“发热伴头痛”就诊,后病情迅速进展至“抽搐”,通过脑脊液NGS检测到尖端赛多孢子菌(序列数1404,相对丰度97.3%),从而确诊。该病例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应提高罕见真菌病原体感染的警惕。研究表明,尖端赛多孢子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死率极高(65%~100%),及时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发热、头痛患者,应进行真菌病原学检测。传统培养方法对颅内真菌感染的敏感性不足,而NGS技术可在短时间内高效识别病原体,为临床决策及时提供依据。对于可疑病例,应优先考虑从病灶部位采样行NGS检测。


针对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治疗应采取综合策略。伏立康唑是目前的一线推荐药物,能有效穿透血脑屏障,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严重病例可达12个月以上。同时,积极考虑外科引流和脓肿切除,可提高治愈率,尤其对颅内感染患者。


总之,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认知,重视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采取积极的药物联合外科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Bouchara JP, Papon N. Scedosporium apiospermum. Trends Microbiol. 2019;27(12):1045-1046.


[2] Guarro J, Kantarcioglu AS, Horré R, et al. Scedosporium apiospermum: changing clinical spectrum of a therapy-refractory opportunist. Med Mycol. 2006;44(4):295-327.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