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025-11-14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作者:孟菲,范丽娟,程晨晨,刘诗雨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妇科恶性肿瘤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这些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恶性肿瘤所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手术治疗是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患者接受了相应范围的子宫切除术,通过切除子宫、附件及周围可能受侵的组织,达到根治和缓解症状的目的[2]。而感染不仅会导致并发症,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感染还可能引发切口疼痛、伤口愈合延迟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3-4]。因此,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优化患者管理、减少感染风险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子宫切除术并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的531例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在18~75岁之间,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术前无放化疗史。(3)临床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无肺、肝、肾、心脏等严重内科系统以及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标准:(1)术前处于潜伏期或已存在感染者。(2)术中发现腹盆腔及合并生殖道感染者。(3)术后发生手术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4)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长期口服激素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本研究已通过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号:2025278)。


1.2  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基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液检查指标(血红蛋白、肝功能、白蛋白、术前白细胞)、原发疾病、手术情况(手术时长、手术方式、淋巴结切除状况、术中失血量、其他系统器官切除)及围术期预防性单用抗生素、联合应用抗生素等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并依据其是否发生SSI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1.3  诊断标准  SSI的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标准[5],分为切口浅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和器官(间隙)感染3大类。SSI的术后诊断至少满足以下标准之一:(1)从切口穿刺或排出化脓性引流液。(2)根据临床诊断从手术部位分泌物中培养的细菌。(3)术后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4)切口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体温≥38℃)。(5)外科医生或主治医师诊断为SSI。(6)吻合口瘘及腹腔脓肿形成。(7)由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或手术探查发现涉及深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的证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均录入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分析组间差异。将各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值及95%置信区间(CI)。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研究共纳入行全子宫切除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31例,其中子宫颈癌患者343例(64.60%),卵巢癌患者80例(15.06%),子宫内膜癌患者102例(19.21%),其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6例(1.13%)。发生SSI的患者有46例,感染率为8.66%。患者年龄为(52.97±11.36)岁。


2.2  单因素分析  对比46例术后发生SSI的患者与485例未发生SS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贫血、ASA评分、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与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合并高血压、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淋巴结切除情况、术前白细胞、手术时长、其他系统器官切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赋值如下所示:年龄<60岁=0,年龄≥60岁=1;未合并糖尿病史=0,合并糖尿病史=1;未合并贫血=0,合并贫血=1;ASA评分1~2分=0,ASA评分3~4分=1;手术方式:开腹=0,腹腔镜=1;术中出血量<500mL=0,术中出血量≥500mL=1;围术期预防性单用抗生素=0,围术期预防性联合应用抗生素=1。


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贫血、ASA评分、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是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ASA评分、糖尿病史、贫血、手术方式及术中出血量是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患者发生SSI的风险显著增加,这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免疫功能下降和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有关[6]。ASA评分是根据患者麻醉前的身体状况对手术风险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患者的全身状态越差,SSI的发生率越高[7-8]。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血管病理变化,组织缺氧,血液灌注减少,切口感染风险增加,易发生脂肪液化。同时,高血糖也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营养,增加SSI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无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高血糖与SSI的发生显著相关[9-11]。Al-Niaimi等[12]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接受肿瘤妇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在术前24h内进行强化血糖控制可将SSI的发生率降低35%。据报道,贫血患者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可能影响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并导致促炎性细胞因子增加,从而导致炎症状态,延缓切口的愈合过程,提高感染的风险[13]。开腹手术相较于腹腔镜手术,手术切口较大,患者的体内组织与伤口会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且术后伤口的管理较为困难,使患者更易发生感染[14]。术中过多出血可能导致创面不清洁、组织缺血和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切口部位出现血肿,影响切口愈合,诱发SSI[15]。因此,在临床上应密切关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状况,做好围术期患者全身系统性疾病的管控。对需行手术的患者应进行术前全身情况评估,准确判断ASA评分。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贫血患者应及时纠正贫血,加强术前准备、术中抗生素应用和术后创面护理等感染预防措施。术中应规范手术操作,通过精准止血技术和循环管理控制出血量[16-18]。


妇科恶性肿瘤常累及复杂解剖区域,手术难度的增加延长了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暴露时间越长,受污染风险越高。目前手术时间对SSI的影响的意见尚不一致,但控制手术时长仍是减少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19]。


此外,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虽未证实为独立危险因素,但相关研究表明[20],手术区域的微生物含量超过105个/g会使发生SSI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清洁-污染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减少SSI有积极作用[21]。


本研究分析了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在预测风险和制定预防措施方面提供了指导。在临床实践中应重点关注已识别的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SSI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等局限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纳入更多潜在影响因素,以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孟菲,范丽娟,程晨晨,刘诗雨,孙燕婷:论文撰写、数据收集;王娟,丁红梅,周金华陈友国:研究设计;沈芳荣:研究设计、论文修改


参考文献略


来源:孟菲,范丽娟,程晨晨,等.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10):1018-102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