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秋教授:首个宫颈癌诊疗白皮书项目启动,为规范治疗精准导航
2025-07-15
关键词: 宫颈癌 白皮书

盛夏七月,暑气渐盛;相聚羊城,共启新章。2025年7月12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指导,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发起的《2025中国宫颈癌诊疗现状白皮书项目》(以下简称“白皮书项目”)启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妇科肿瘤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启动这一旨在推动宫颈癌治疗规范化的重要项目。


【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解析宫颈癌白皮书项目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专家简介

图片1.png

林仲秋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

一级主任医师 , 首届名医 , 博士研究生导师

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教授

澳门医学专科学院院士

澳门镜湖医院妇产科顾问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腹膜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卫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第6,10版编委、第7-9版副主编,高教出版社成人教育《妇产科学》主编,《宫颈癌手术技巧图解》、《外阴癌2016 林仲秋观点》、《外阴癌2024林仲秋观点》、《逸仙妇瘤化疗手册》、《逸仙妇瘤诊治流程》、《逸仙妇瘤围手术期处理》等30多部医学专著主编。


Q1.最近五年,肿瘤免疫药物和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宫颈癌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5 中国宫颈癌诊疗现状白皮书》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林仲秋教授:

目前中国宫颈癌防治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每年的新发病例数约为15万例,死亡病例数达6万例,并且呈现发病率上升、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疾病社会负担较重。因此,规范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近五年,宫颈癌领域涌现多项突破性进展,包括放疗技术革新、手术方式优化、肿瘤免疫治疗、ADC等新型疗法。标准治疗方案以及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中国各级医院临床应用情况、治疗方案的具体选择等,目前仍缺乏相关的数据。鉴于此,亟需对中国宫颈癌诊疗现状做系统性的调研和梳理。因此,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指导开展白皮书项目,旨在系统性调研剖析我国宫颈癌诊疗实践现状,为推进诊疗规范化提供依据和方向,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预后。


Q2.本次白皮书项目调研将重点覆盖哪些诊疗环节?


林仲秋教授:

中国医院的类型和层次不同,包括肿瘤专科医院、妇产科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在不同层级医院中,宫颈癌诊疗方案选择可能不同。为此,此次白皮书项目调研将覆盖全国多地区、各类型医院,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约300位医生中进行调研。在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指导下,项目将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以确保调研结果的可靠性。调研包括深度访谈与高效的线上调研两种形式。针对不同诊疗环节的关键问题,例如相关检测及应用场景、同步放化疗的优化方案与序贯策略、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一线化疗联合方案及二线药物(例如ADC药物等)的选择与治疗布局等,收集临床实践信息,梳理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医院的诊疗现状,深入挖掘诊疗观念及方案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


Q3.白皮书对推动中国宫颈癌诊疗发展有哪些意义?


林仲秋教授:

中国有句古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通过白皮书项目摸清我国宫颈癌诊疗的临床实践全貌,才能为下一步的工作找准方向,使诊疗规范化更有针对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肿瘤免疫治疗和ADC药物在宫颈癌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展现出显著疗效。其中,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已较为广泛,医生积累了较丰富的用药经验;而以维替索妥尤单抗为代表的ADC药物作为宫颈癌治疗领域的新兴力量,因临床应用时间尚短,临床医生认知仍不足,用药经验有限。诸如此类的临床实践问题,均可依托白皮书项目的系统性研判结果,为今后宫颈癌诊疗指南的更新完善与规范化工作指明方向。


微信图片_20250714113453.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