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着“努力传播脑血管病诊治的前沿知识、促进脑血管病诊治水平的发展、提高神经内科医生的专业技能”的宗旨,北京安贞脑血管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为脑血管病的学术交流和指导临床实践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15年5月9~10日,第七届北京安贞脑血管论坛在北京安贞医院成功举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毕齐教授主持了本届论坛,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我们呈献上了精彩的学术大餐,搭建了一个“发表学术观点、争鸣学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平台。
刘丽萍教授:卒中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刘丽萍教授介绍了2015年国际卒中大会的亮点,并结合最新研究和新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方面,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试验(CATIS)探讨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立即降压对1年后死亡率和主要残疾的影响。结果显示,早期积极降压治疗具有持久的降压优势;但是,降压治疗并不降低14天或出院时的死亡和严重残疾风险,也不能降低3个月时的死亡和严重残疾风险;即使
胡文立教授:重症卒中的程序化撤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胡文立教授针对脑卒中与
机械通气的卒中患者死亡率大约是普通患者的8.6倍。年龄、
彭斌教授:卒中发作相关诱发因素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彭斌教授介绍,卒中有很多危险因素,而其发生也有一些诱发因素,例如酗酒、暴怒、气候及空气污染、发病前感染等。有已知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受卒中诱发因素的影响。因此,识别卒中高危人群,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诱发因素干预对降低卒中发病率具有重要作用。彭斌教授认为,卒中的预防策略需要调整,应该将长程危险因素控制和短期诱发因素防控结合起来。
王春雪教授:对《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的学习及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王春雪教授对2015年最新发布的新版《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包括:危险因素管理、非心源性抗栓治疗、心源性栓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非药物治疗、其他特殊情况和药物依从性等方面。
王春雪教授着重分析了颅内出血和他汀使用等问题。针对颅内出血患者住院期间能否使用他汀的问题,王春雪教授指出:急性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宋鲁平教授讲解了卒中后失语症的评估和康复。先量体后裁衣,宋鲁平教授强调了失语症评估的重要性。通过评估我们可以确定言语障碍的诊断和类型,评估残存交流能力和影响因素,预测康复的进程和疗效,并确定康复目标、方案和步骤。宋鲁平介绍了卒中后失语评估三部曲:(1)是否有失语——失语、
失语症的治疗需结合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失语症言语训练的康复原则包括:(1)针对性;(2)找到切入点;(3)区别轻重缓急;(4)方法灵活多样;(5)综合训练;(6)循序渐进;(7)言语环境调整。
彭丹涛教授: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彭丹涛教授介绍了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基本知识、最新进展和诊治经验。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脑小血管本身病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灶
所有原因痴呆的核心临床诊断标准:具备以下认知或行为受损症状时可诊断为痴呆——(1)日常生活能力受损,且(2)生活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先前水平降低,且(3)无法用
彭丹涛教授强调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VCL/VaD诊断需有影像学依据证实认知障碍症状与病变是一致的,且时间和部位均应吻合。脑小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皮层下的腔梗和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包括:(1)帽(cap):侧脑室角部白质病变;(2)不规则的晕(irregular halo):侧脑室周围,>10mm;(3)弥漫融合或广泛融合的HIS:形状不规则,>25mm。
刘梅颜教授:精神压力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心脏是一个泵动力器官,同时它还有神经内分泌功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刘梅颜教授分享了精神压力导致心肌缺血(MSIMI)的概述、诊断和治疗。MSIMI不同于运动及药物负荷所致的心肌缺血,是指在标准刺激程序所施加的精神压力下导致的缺血。标准刺激程序包括心算、伴随愤怒回忆的公众演讲、镜描等多种能够施加精神压力的方法。
MSIMI的诊断包括对精神压力应激和心肌缺血的评估。心肌缺血的判定为相对于静息状态出现:(1)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运动异常恶化;(2)LVEF减少8%;和/或(3)
MSIMI的治疗首推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和保持良好心态等。在药物治疗方面:(1)可参照
赵性泉教授:卒中后患者血压管理的思考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指出,卒中后血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卒中复发、预防低血压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维持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及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因此,卒中后血压管理对降低卒中再发风险、改善卒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卒中后患者的血压管理策略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支持者认为,降低血压能够减少脑水肿,阻止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预防并发心肌损伤并加速向长期高血压治疗的过渡;反对者认为,早期降压可能因为局部缺血造成脑动脉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而减少侧支循环,并进一步增加脑梗死面积。既往指南对急性期卒中降压治疗时机的推荐也不一致。
赵性泉教授结合近期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和指南更新分享了对卒中后患者血压管理的见解。他总结道,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无心血管获益,但是也不会增加死亡、伤残等不良事件风险,所以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安全的,可以用于溶栓前的血压控制;同时,血压调控应遵循个体化、慎重和适度的原则;只有当收缩压>185mmHg或
本届论坛还有很多亮点内容,例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樊东升教授的《自由基与神经保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肖卫忠教授的《血管性痴呆指南解读》、北京医院心脏内科刘蔚教授的《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等。医脉通将陆续整理并奉上精彩视频,为大家全面地展现这场学术盛宴。
更多精彩>>>第七届北京安贞脑血管论坛专题报道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