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T细胞免疫疗法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改变了复发难治性
优化MM患者的T细胞免疫疗法:EMN的实际考量
孰先孰后,T细胞免疫疗法应如何选择?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款T细胞免疫疗法获批上市。在中国,已有三款BCMA CAR-T产品和两款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相继获批用于治疗MM。其中以
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EMN建议:对于T细胞免疫治疗可及的患者,优先使用CAR-T治疗,后线再选择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这一建议的依据是CAR-T治疗具有缓解率高、无进展生存期长、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另外,先接受CAR-T疗法的患者,后续使用双特异性抗体时疗效受影响较小,这与CAR-T治疗后较长的无治疗间隔期密切相关。
而对于因衰弱或合并症(如
在患者后线治疗选择中,靶向不同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序贯使用是可行的,但后线双特异性抗体的活性往往较低。初步数据显示,两种双特异性抗体的治疗间隔期需3-6个月以上,但这一策略在真实世界中存在一定挑战,实施难度较大。对于后线的CAR-T治疗,患者接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会缩短CAR-T疗法的缓解持续时间。这是由于双特异性抗体的持续应用会导致T细胞持续受刺激、选择性压力持续存在,进而增加T细胞功能受损及抗原丢失风险。
运筹帷幄,多维度优化CAR-T疗法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CAR-T疗法的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治疗前的患者筛选、治疗时机选择,以及单采、桥接治疗和清淋方案的选择等。
在患者选择上,临床医生可借助CAR-HEMATOTOX危险分层工具预测疗效,以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和非复发死亡率。基于这一预测结果,进一步优化桥接治疗方案,以降低肿瘤负荷,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在治疗时机选择方面,早期应用CAR-T疗法疗效更优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这与T细胞功能更好、桥接治疗选择更丰富且肿瘤基因组复杂度更低有关。两项临床试验的数据对比显示,既往接受过1-3线治疗的RRMM患者在CAR-T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10-6)阴性率为67.6%,30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8.4%;而对于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的RRMM患者,MRD(10-6)阴性率和30个月PFS率分别仅为40.2%和54.2%。因此,CAR-T治疗线数可适当前移,尤其适用于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早期复发以及对
对于拟接受CAR-T疗法的患者,单采前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CAR-T细胞制备或疗效的药物。例如,双特异性抗体可能导致CAR-T细胞制备失败并影响输注后的疗效,因此需在其治疗后设置6个月的洗脱期,以保留患者的T细胞功能;BCMA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可能会导致患者BCMA丢失,因此在BCMA ADC治疗后也需间隔6个月的洗脱期;
T细胞采集后,CAR-T细胞的制备需一定时间,在此期间桥接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至关重要,约75%-88%的RRMM患者需接受桥接治疗。数据表明,桥接治疗可降低患者肿瘤负荷,进而改善CAR-T输注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桥接治疗的疗程通常较少(1-2个周期),包括系统治疗和放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特征、疾病特征、既往治疗暴露史及耐药状态。若条件允许,建议优先使用患者既往未使用过的药物,同时避免使用BCMA靶向药物,以降低BCMA表达降低、完全丢失或突变的风险。对于已用尽其他挽救治疗药物的患者,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是有效的桥接选择;对于髓外MM患者,放疗是可选的桥接治疗方案。此外,需重视重度血细胞减少、感染等不良事件的预防,因为除疾病进展外,不良事件也是接受单采的患者最终未能接受CAR-T细胞输注的重要原因。
CAR-T细胞输注前的清淋化疗也是关键环节,可为CAR-T细胞扩增创造有利的免疫和细胞因子微环境,减少免疫反应,促进CAR-T细胞持续存续。目前常用的清淋方案为
小结
在本篇综述中,对于T细胞免疫治疗可及的患者,EMN建议优先使用CAR-T治疗。目前中国已有三款CAR-T产品获批用于治疗MM患者,其中伊基奥仑赛作为全人源BCMA CAR-T疗法,具有免疫原性低、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的优势。其关键注册研究FUMANBA-1数据显示,既往无CAR-T治疗史患者的总缓解率(ORR)和MRD阴性率分别为98.9%和97.8%,12个月PFS率达85.5%,中位PFS数据即将在国际骨髓瘤学会年会上公布2,3。随着以伊基奥仑赛为代表的T细胞免疫疗法积累更多临床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这类疗法将在MM治疗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有望推动更多MM患者从“疾病控制”迈向“长期生存”,并最终向“治愈”的终极目标不断靠近。
安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负责人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主要学术任职:CSCO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秘书
2003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6-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3/11-2016/6 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学院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Haematologica、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blood advanc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一部《内科疑难病例-血液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译《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第9-10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
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