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2025-08-23 来源:医脉通

过去十年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和B细胞淋巴瘤2(BCL-2)抑制剂的研发促进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模式的范式转变。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对CLL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至关重要,这促使了首个BTK抑制剂(BTKi)的研发。本文将聚焦靶向BTK疗法,并探讨其临床研究结果,以飨读者。


BCR信号通路


BCR信号转导抑制剂的发展,尤其是BTKi,彻底改变了CLL的治疗格局(图1)。这一进展源于此前10-15年间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中最关键的是,CLL BCR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的突变状态具有预后价值,IGHV未突变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IGHV突变型患者。


另一重要发现是,CLL细胞表现出非随机的“模式化”BCR,其与抗原的选择压力相符。理论上,正常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复杂性允许产生多种BCR(>109种),即两例CLL患者拥有相同或近乎相同的BCR的概率微乎其微。然而,高达三分之一的CLL病例却表现出高度相似的BCR序列,远超随机概率。这表明,抗原刺激是CLL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驱动了识别抗原特定表位的非随机BCR。


此外,研究发现CLL BCR本身可以模拟抗原的参与。胞外抗原与BCR结合后,其信号向胞内传递的机制之一是通过诱导BCR聚集,从而形成“微小信号小体”。CLL BCR在缺乏抗原的情况下仍能相互结合并发生聚集,以自主方式发出信号,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BCR通路的重要性。


BCR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多个潜在治疗靶点例如BTK、PI3K和SYK等。所有BCR信号抑制药物均观察到一个共同临床现象:淋巴结/脾大快速缩小,同时伴淋巴细胞增多。这一现象代表了CLL细胞从次级淋巴组织重新分布至外周血,使肿瘤细胞从受保护的淋巴结微环境中流出,加上药物的直接促凋亡效应,共同构成了这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基础。


FFD6AC63-A431-43ea-B139-B628A1384339.png

图1 BTK靶向疗法治疗CLL的演进时间线


首个BTKi


伊布替尼是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BTKi。作为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它通过不可逆地结合BTK激酶结构域中的半胱氨酸残基(C481)以抑制其活性。一项纳入85例复发/难治性CLL(R/R 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Ⅰb/Ⅱ期试验比较了两种不同剂量(420 mg vs 840 mg)伊布替尼的疗效。两组总体缓解率(ORR)均为71%,且持续治疗耐受性良好。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两种剂量的伊布替尼均能完全占据BTK结合位点,由此确立了420 mg每日一次作为CLL/SLL的标准剂量。此外,伴有del17p的患者的缓解率达68%,与总体人群相当,这表明伊布替尼对传统免疫化疗方案预后不良的群体同样有效。这些发现随后在RESONATE-17试验中得到验证,该试验纳入伴del17p患者,结果表明,伊布替尼可使75%患者在2年后仍存活,较历史对照有显著提升。


BTK特异性提升


随着第二代BTKi阿可替尼泽布替尼的问世,CLL的一线及复发患者迎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阿可替尼


阿可替尼(给药剂量:100 mg每日两次)作为高选择性的不可逆共价BTKi,基于ASCEND临床试验结果获批用于R/R CLL单药治疗。ELEVATE-TN研究进一步确立了阿可替尼方案在一线治疗中的应用:中位随访58.2个月时,阿可替尼单药治疗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PFS)显著优于苯丁酸氮芥联合奥妥珠单抗对照组。对于伴有TP53突变或del17p的患者,以阿可替尼为基础的治疗能带来持久的疾病控制,其单药治疗4年PFS率为76%。


ELEVATE-RR研究则对比了阿可替尼与一代BTKi在伴有至少一种高风险遗传学异常(del17p/TP53突变/del11q)的R/R CLL患者中的疗效。中位随访40.9个月,两者PFS相当,但阿可替尼组在所有级别的心脏不良事件、非心脏不良事件(腹泻、肌痛/关节痛、出血)及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方面均得到改善。


泽布替尼


泽布替尼(给药剂量:160 mg每日两次)作为另一款第二代不可逆共价BTKi,基于SEQUOIA和ALPINE临床试验结果,分别获批用于初治及复发CLL患者的单药治疗。SEQUOIA试验显示,在不伴有del17p的初治患者中,相较于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持续泽布替尼治疗改善了患者PFS。中位随访26.2个月,两组均未达到中位PFS,24个月PFS率分别为69.5%与85.5%。


该试验另设开放标签Ⅱ期非随机队列(C组),纳入110例伴del17p/TP53突变患者,接受泽布替尼单药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中位随访30.5个月的数据显示:ORR达90%,预估24个月PFS率为88.9%,24个月总生存率为93.6%。


非共价BTKi


匹妥布替尼作为首个非共价BTKi,在BRUIN试验中,纳入了247例既往接受过共价BTKi治疗的CLL/SLL患者,中位随访19.4个月,ORR(包括伴有淋巴细胞增高的部分缓解)为82.2%。在安全性方面,结果表明,773例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乏力(29%)、中性粒细胞减少(24%)、腹泻(24%)、房颤/房扑(2.8%)及大出血(2.2%)等,目前多项随机试验正在进行中。


总结


近十年来,CLL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多种共价和非共价BTKi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二十年来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确证BTK是CLL治疗的关键靶点。未来通过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新型药物,将为靶向BTK治疗持续发展提供新选择。


审批编号:CN-165057

过期日期:2026-07-31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Eyre TA, Riches JC. The Evolution of Therapies Targeting Bruton Tyrosine Kinas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Future Perspectives. Cancers (Basel). 2023 May;15(9):259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