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肿瘤临床治疗日益复杂的当下,临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诊疗压力:既要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也要控制住院周期、缓解患者焦虑。如何找到一种兼顾“起效快”“操作简”“管理优”的治疗方案,成为一线临床医生的追问。利沙托克拉的获批,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中国原创解法。
起效快、操作简、安全性佳——利沙托克拉带来“轻装上阵”的临床体验
慢性淋巴细胞
此外,利沙托克拉展现出的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便捷性,成为提升患者依从性和降低医患沟通成本的“利器”。患者因能更快感受到治疗希望而焦虑减轻,医生也得以更高效的进行临床工作。利沙托克拉在关键安全性指标上表现突出,血液学毒性发生率较低且程度可控,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溶解综合征(TLS)发生率低,为临床提供了更宽的安全治疗窗;此外,其清晰的代谢路径和无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进一步降低了联合用药的复杂性,让医生在制定方案时更安心1。
李娟教授:
正是基于上述“每日剂量递增”策略及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利沙托克拉有助于实现患者的门诊化管理,这不仅提升了单个患者的周转效率,提升了治疗便捷性,更意味着科室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在同一时间内收治和管理更多患者,从而整体优化科室运营效率和工作效能。
固定周期与联合探索——开启“功能性治愈”新图景
尽管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CLL/SLL等血液肿瘤患者的预后,但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缓解深度有限、耐药以及因长期用药带来的经济与生活负担。当前,CLL/SLL的治疗目标已从单纯的延长生存,提升至追求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更深层次的缓解,尤其是达到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状态。因此,探索更多新型药物固定周期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突破当前CLL/SLL持续治疗瓶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
CAPTIVATE研究是一项评估一线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联合BCL-2抑制剂治疗CLL/SLL的国际多中心Ⅱ期研究,该研究长期数据印证了固定周期治疗的可行性。患者完成固定周期的BTKi和BCL-2抑制剂联合治疗后,将达到不可检测的MRD(uMRD)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固定周期组或继续BTKi治疗组。对于达到uMRD的患者,固定周期组和继续治疗组随机化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1.2和41.5个月。结果提示,固定周期组和继续治疗组3年DFS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5%和93%(P=0.1621)。这强有力地证实了,对于经固定周期联合治疗达到uMRD的患者,BCL-2抑制剂联合BTKi固定周期治疗能维持长期深度缓解2。
利沙托克拉作为新一代BCL-2抑制剂,其“无导入期”联合BTKi的特性,使得整个固定周期治疗流程更加高效简洁。在安全性评估层面,转运体介导的DDI风险是临床合理用药与新药开发的关键考量,目前也是新药成药性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P-gp、BCRP、OATP1B1、OATP1B3、OCT1和BSEP作为临床常见的DDI相关转运体被重点评估3。利沙托克拉不是以上转运体的底物,对P-gp和BCRP无明显抑制作用1。这些特性意味着利沙托克拉与BTKi或其它药物联合应用时无DDI,简化了联合用药临床管理,有助于维持联合方案的良好安全性和稳定疗效。全球多中心Ⅱ期CU101研究也证实了利沙托克拉的联合潜力:176例CLL/SLL患者接受利沙托克拉单药(n=46)、或联合
张曦教授:
CLL/SLL的治疗模式如今已开启了不同机制新药联合的有限疗程探索,对于接受BTKi治疗后未达到理想缓解或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联合应用利沙托克拉将成为追求深度缓解和有停药需求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目前我中心也在开展相对年轻CLL/SLL患者的以MRD驱动的有限疗程方案临床研究,已有部分患者完成治疗方案达到停药指征,实现疾病阶段性治愈。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药的突破和有限疗程方案的持续优化,利沙托克拉将改善CLL/SLL患者缓解深度,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结语
在新药迭出的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利沙托克拉的独特价值不仅体现在“高效”的治疗表现上,更短的剂量递增时间、良好的安全性、无导入期的便捷联合、无DDI等特性切实解决了临床医生的痛点,并通过简化治疗流程、提升安全性,为临床实践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支持。
利沙托克拉作为中国原研创新力量的体现,不仅承载着患者的治疗希望,更将赋能中国医生迈向精准、高效医疗新时代。其在追求深度缓解与功能性治愈的道路上,正展现出广阔的联合治疗潜力,为惠及更多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
李娟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
中山大学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骨髓瘤协会和亚洲骨髓瘤网成员
主持过或正主持的基金有国自然基金等20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100多篇,以第一负责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奖二等奖,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主编专著12部,以通讯作者和第一执笔人编写7部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指南。
张曦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 46项;SCI论文150篇;主编/副主编 8部;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各 1 项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项;执笔行业指南 17 项,参编 62项;授权国家知识产权58项
获EBMT青年领袖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陆军优秀科技人员标兵、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和重庆市创新群体领衔专家、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全军拔尖人才、首批陆军科技英才;The Lancet ,JCO、Blood、JHO, Leukemia , The Lancet Heamatology , Science Bulletin、CMJ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