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3Kδ抑制剂通过抑制PI3Kδ酶的活性,干扰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不仅为
【摘要号:OS7-05】靶向PI3Kδ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
01 研究背景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导致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致病性辅助性T细胞(Th)的扩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减少会导致cGVHD的发生。磷脂酰
0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BALB/c小鼠受者接受7.5Gy的全身照射。对于B10.D2→BALB/c硬皮病模型,研究人员向受体移植了来自B10.D2供者的10×106骨髓细胞和15×106脾细胞。对于C57BL/6→BALB/c全身GVHD模型,研究者将来自C57BL/6小鼠供者的5x106骨髓细胞和1.25x106脾细胞移植到受者身上。从HSCT后的第10天开始,对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PI3Kδ抑制剂(剂量为5mg/kg),对照组则接受相同剂量的溶剂。研究人员监测小鼠的体重变化、cGVHD的临床和皮肤体征以及存活率。同时,使用HE染色检查靶器官(皮肤、肺、肝脏、小肠、结肠)的病理变化,并通过Masson染色检测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含量。此外,还收集了来自受体靶器官的淋巴细胞用于后续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03 主要结果
在轻微组织相容性错配模型(B10.D2→BALB/c)的小鼠模型中,观察到了皮肤cGVHD和全身炎症反应。PI3Kδ抑制剂治疗显著降低了受者的皮肤cGVHD评分,并延长了总体生存期(图1A-B)。HSCT后的第30天,与非GVHD(同基因HCT)组相比,接受溶剂的受者皮肤出现了炎症细胞浸润、胶原沉积和严重的脂肪萎缩。相比之下,接受PI3Kδ抑制剂治疗的受者显著减少了皮肤中的细胞浸润和胶原蛋白沉积(图1C)。此外,PI3Kδ抑制剂治疗显著减少皮肤,肺和肝脏中的CD69+和CD103+的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更重要的是,PI3Kδ抑制剂治疗上调了Foxo1和Foxo3α的表达,促进了Foxp3的表达,并扩大了皮肤中稳定且高度抑制的调节性T细胞群体(图1F),这可能有助于抑制皮肤cGVHD。与对照组相比,接受PI3Kδ抑制剂治疗的受体中,皮肤、肝脏和肺中CD19+、B220+的B细胞和CD11b+、F4/80+的巨噬细胞的频率和数量显著减少(图1G)。此外,PI3Kδ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在主要MHC错配模型(C57BL/6→BALB/c)中得到验证(图1H)。同样地,PI3Kδ抑制剂有效治疗了MHC不匹配模型中患有活动性GVHD的小鼠。
图1 实验数据分析
04 结论
通过富集Treg细胞,PI3Kδ抑制剂调节了组织微环境,并同时抑制了组织中的TRM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有效缓解了cGVHD。这些数据为PI3Kδ抑制剂治疗cGVHD患者提供了基础研究的依据。
05 专家点评
张曦教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研究显示,我国HSCT趋势逐年增高,2019年首次超过10000例[4],经移植手术后,成人患者生存率(OS)达53%,儿童患者OS达74%[5]。然而,GVHD是allo-HSCT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cGVHD是allo-HSCT患者严重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30%-70%[6],累及部位广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超过50%的cGVHD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至重度[6,7],随着疾病加重,移植失败、血液肿瘤复发甚至死亡[8]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患者们急需创新药物来突破治疗困境。在我中心开展的这项基础研究中,PI3Kδ抑制剂通过富集Treg细胞、调节组织微环境并同时抑制了组织中的TRM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效缓解了cGVHD,研究结果彰显了PI3Kδ抑制剂对cGVHD的治疗潜力,也为PI3Kδ抑制剂在cGVHD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PI3Kδ抑制剂治疗cGVHD的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初步探索发现其极具潜力,期待未来能够通过开展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新药为cGVHD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此外,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高选择性PI3Kδ抑制剂
张曦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
宋清晓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研究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美国血液学协会会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获“新重庆引才计划创新基地专项”
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一项,重庆市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一项,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项目一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在Blood、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等本领域权威期刊上,其中第一作者7篇,通讯作者2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