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3日,第四届天津血液肿瘤高峰论坛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加强规范诊疗,推动临床研究”。众多血液大咖云集于此分享了他们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经验与观点。期间,医脉通小编很荣幸地采访到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的张翼鷟教授。张教授针对多发性

医脉通:近年来,
张翼鷟教授: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必须掌握了MM的危险分层,才能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目前的MM危险分层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由Mayo诊所在2007年提出的Mayo骨髓瘤分层及风险调适治疗(mSMART)分层系统。另一个是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提出的IMWG危险分层系统。两种危险分层系统均是以患者遗传学改变为基础提出的,结合患者的疾病分期和临床理化指标得出的。
首先是患者的遗传学改变,MM患者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而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遗传学的改变对 MM 预后判断尤显重要。常用的检测方法有G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表达谱(GEP)。但是在具体遗传学改变的项目上,两种危险分层方法存在着差异。mSMART危险分层中,高危组包括 del 17p、t(14; 16) 、t(14;20) 、GEP提示为高危;中危组包括 t(4;14)、13号
MM的疾病分期是以临床理化指标为准则的,ISS分期与危险分层关系最为密切,主要指标包括患者的β2-微球蛋白(β2-MG)和
除此以外,还需关注患者骨髓中异常
就两个危险分层系统而言,临床上并没有说哪个用得少,哪个用的多,都具有临床价值。在临床工作中,我国的患者还应该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FISH检测未纳入医保,患者需要自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做到个体化,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可进行染色体异常的检测,而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选择最有价值的遗传学异常进行检测。
医脉通:不同风险分层的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张翼鷟教授: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能完全由危险分层系统去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只能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原因可以有几点:1)检测手段的不完备。通常的染色体检测发现的异常并不能真正代表骨髓瘤细胞的异常,而是骨髓瘤细胞微环境中细胞染色体的异常;FISH虽然可以发现骨髓瘤细胞的遗传学异常,但是由于探针数量的限制,无法发现所有的异常;2)国际标准的不统一。正如上一个问题提到的,美国Mayo 诊所、国际骨髓瘤工作组的mSMART危险分层系统及IMWG危险分层系统均不一致。随着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危险分层系统还在不断修改之中。
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新诊断的症状性MM,首先根据患者的年龄确定患者是否可以接受自体外周血
医脉通:近来研究人员评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续接受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疗效。请您就此谈一下,MM移植后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应用价值。
张翼鷟教授:目前,针对MM患者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研究已做了很多,并且这种方案也被纳入很多临床治疗指南中。来那度胺作为维持治疗可延缓疾病的进展,但也有研究发现这种方案可能会引起第二肿瘤风险。综合目前所有的研究结果,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要超过它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来那度胺可能会导致血液学毒性,但在神经毒性方面要好于同一类药物——沙利度胺。然而,对于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特别是del(17p )和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而言,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疗效可能不及硼替佐米。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种新药层出不穷,但目前为止来那度胺仍然一个很好的维持治疗选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