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血液诊疗前沿,共启转化医学新篇——瑞金血液临床诊断及转化医学暨北部院区血液科二期病房启用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2025-11-04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2025年11月1日,“瑞金血液临床诊断及转化医学暨北部院区二期病房启用学术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以下简称“瑞金医院北部院区”)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上交医学与健康促进中心、北京中康联医疗技术研究院、北京辰邦健康管理促进中心共同主办,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承办,汇聚国内外血液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血液疾病临床诊断、转化医学研究及创新治疗展开深度交流,同期宣告瑞金医院北部院区血液科二期病房正式启用,为血液疾病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新契机。


开幕致辞:锚定前沿方向,共绘发展蓝图


会议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苏江教授作为开场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赛娟院士、赵任院长、沈志祥教授、赵维莅院长和糜坚青主任共同担任会议主席进行精彩致辞,并对线上线下与会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当前我国血液疾病诊疗水平在学界共同努力下持续提升,临床研究与新药研发成果丰硕,细胞治疗取得极大成功,瑞金医院血液科也和全国同道一起在临床诊断、转化医学及学科建设上不断突破。此次北部院区血液科二期病房启用,不仅是瑞金血液科总体诊疗规模体量的扩大及满足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进一步在传统疾病领域以外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及实现转化医学在北部院区的延伸发展。展望未来,专家们呼吁加强学术协作,特别是和创新企业的合作,聚焦新的分子靶标和治疗范式,推动血液疾病领域临床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助力我国血液学科发展迈向更高台阶。以下缬取部分精彩报告内容。


image.png

陈赛娟院士致辞


image.png

赵任院长致辞


image.png

沈志祥教授致辞


image.png

赵维莅院长致辞


主题报告:聚焦前沿突破,解码诊疗新策


衰老干预与慢病防治: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中兴教授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任瑞宝教授围绕“衰老干预与慢病防治”进行主题报告。任教授明确核心观点:衰老是肿瘤等慢病的核心风险因子,发达国家90%人群死于慢病,影响远超吸烟、高血压。他提出关键问题——衰老干预能否预防慢病、辅助治肿瘤及逆转衰老?其团队研究发现,“克隆造血”是衰老“未病”的精准标志:60~80岁人群30%~40%存在克隆造血,90~100岁人群达75%,且与炎症形成恶性循环。通过自研检测基因Panel,证实一款传统药物可抑制衰老相关炎症,3个月内显著缩小克隆规模。临床应用中,脐血辅助治疗老年白血病使生存率从20%升至60%,还能实现T细胞年轻化、增强NK细胞功能。任教授强调,“精准治未病”是未来方向,衰老干预可预防慢病、逆转衰老,减轻总体经济负担。


image.png

任瑞宝教授


髓系恶性肿瘤新细胞疗法:突破治疗瓶颈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黄秋花教授与张苏江教授主持下,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Abdel-Wahab Omar教授以《New Cell Therapies for Patients with Myeloid Malignancies》为题,分享髓系恶性肿瘤细胞治疗的最新进展。Omar教授指出,当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尚无获批CAR-T细胞疗法,核心难题是多数AML相关抗原也存在于正常髓系细胞。他重点分享四项创新方向的初步成果,获得与会者极大反响。


image.png

Abdel-Wahab Omar教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核细胞发育异常:机制与治疗新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肖志坚教授带来《MDS巨核细胞发育异常》的主题报告。肖教授指出,血小板减少是MDS的独立预后因素,巨核细胞发育异常是血小板生成障碍的关键,“小巨核细胞”正是核内有丝分裂受阻的典型表现。其团队通过免疫组化结合形态分析,建立MDS巨核细胞形态学风险评分系统,发现转录因子GATA-1在小巨核细胞中表达降低,且与血小板参数、患者生存相关;针对亚洲人群常见的U2AF1突变,证实其通过影响靶基因剪切异常,导致巨核细胞核内有丝分裂障碍,进而形成小巨核细胞。治疗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药物、去甲基化药物、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抑制剂等均能带来一定的临床疗效。肖教授强调,解析巨核细胞发育异常机制,将为MDS精准治疗提供新靶点。


image.png

肖志坚教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分层与免疫治疗前移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磊教授开场主持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Selina M.Luger教授以《How I treat ALL》为题,分享成人ALL治疗的临床经验与前沿策略。Luger教授指出,成人ALL化疗后30%~50%会复发,微小残留病(MRD)阴性是关键预后指标,且年龄影响显著,55岁以上患者生存率大幅下降。近年来,细胞免疫疗法显著改善复发难治ALL预后——CD19/CD3双抗可提升MRD阳性患者缓解率,Ⅲ期临床中MRD阴性者联合使用也能改善生存;CD22 ADC对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有效;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B-ALL中3年生存率达63%。Luger教授提出,未来ALL治疗需推动免疫治疗前移,结合MRD监测优化治疗强度,平衡疗效与毒性,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获益。


image.png

Selina M.Luger教授


AML的精确诊断和靶向治疗:从分层到全程管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带来《AML的精确诊断和靶向治疗》的报告。陈教授指出,AML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精确诊断是分层治疗的核心,而传统“7+3”化疗方案疗效有限,高危患者缓解率低、复发率高。随着靶向药物发展,AML治疗格局持续革新: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抑制剂联合化疗可改善FLT3突变患者生存;IDH1/2抑制剂对IDH突变患者疗效明确;B细胞淋巴瘤-2(BCL-2)抑制剂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或低剂量阿糖胞苷,能显著提升老年或不适合强化疗患者的缓解率与生存率。其团队研究显示,维奈克拉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AML,疗效显著。此外,针对U2AF1突变等亚洲人群常见突变,团队发现其与红系、巨核系发育异常相关,为精准靶向提供方向。陈教授强调,AML治疗需结合分子遗传学特征,实现“精准诊断-分层治疗-全程管理”,未来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将是重要探索方向。


image.png

陈苏宁教授


红细胞疾病创新性研究:破解临床难题,探索治愈路径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施均教授带来《红细胞疾病创新性研究》的报告。施教授指出,红细胞疾病病种繁杂、疾病负担重,病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需求迫切。针对不同疾病,团队展开针对性研究:重型再障治疗中,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可显著提升有效率,帮助患者快速脱离输血依赖;非重型再障采用环孢素联合海曲泊帕一线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兼顾;纯红再障方面,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能让多数难治患者缓解且复发率低。对于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团队发现KLRG1缺失可作为新诊断标志物,PI3K-AKT通路为治疗靶点,林普利塞对复发难治患者效果显著。此外,CD19 CAR-T细胞治疗为多线失败的自免溶贫患者带来新希望,地贫基因治疗也实现患者脱离输血依赖,且植入效果优于国外方案。施教授强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性研究,有望推动红细胞疾病治疗格局的变革。


image.png

施均教授


低危MDS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策略:聚焦贫血改善与个体化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常春康教授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晓菁教授主持会议,日本九州医院Ryosuke Ogawa教授带来《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in Lower-Risk MDS Patients》的报告。Ogawa教授指出,低危MDS治疗核心目标是改善贫血、减少输血依赖、提升生活质量,而传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有效率有限,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输血依赖。红细胞成熟剂等新型药物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通路促进红细胞成熟,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数据均显示其疗效优势:治疗输血依赖低危MDS患者,12周输血独立率显著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α,且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尤其对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S)阳性、低输血负荷患者效果更优。Ogawa教授建议,低危MDS治疗需尽早启动,血红蛋白(Hb)降至8~9g/dL时即评估治疗,理想状态下Hb>10g/dL时启动,避免贫血相关并发症。未来需结合患者EPO水平、RS状态等个体特征制定方案,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最大化提升生活质量。


image.png

Ryosuke Ogawa教授


大会总结:凝心聚力,共促血液学科发展


在会议的最后,张苏江教授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聚焦血液疾病临床诊断、转化医学与创新治疗,涵盖多个疾病领域,国内外专家分享前沿进展与临床经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北部院区血液科二期病房的启用,为血液学科发展提供新平台,未来将继续依托转化医学大设施和血液学研究所,推动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