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POST-ASCO│徐兵教授:2017滤泡淋巴瘤诊治进展
2017-07-01 来源:医脉通

2017年6月29日,2017年POST-ASCO会议信息交流会暨泛珠三角肿瘤进展研讨会(CSWOG)在广东广州白云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的徐兵教授针对2017滤泡淋巴瘤的治疗进行了精彩报告,详情如下:


滤泡性淋巴瘤(F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仅次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我国FL的发生率为8.1%~23. 5%,近年来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治疗方案的改进和新药的问世,F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预后因素进展


1.  分子因素


85%的FL患者存在t(14;18)(q32;q21)和bcl2/IgH 融合基因,但该遗传学异常并非FL所特有。FL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其他的染色体异常,包括15%的del(17p)和较少见的t(8;14)。



m7-FLIPI包含7个基因(EZH2,ARID1A,MEF2B,EP300,FOXO1,CREBBP和CARD11)的突变状态、FLIPI和ECOG体能状态。有研究显示,m7-FLIPI高危组5年无化疗失败生存率低于低危组。


另外,治疗前的IL-2受体也会影响FL患者预后。



2.  临床因素


●  早期进展



●  诊断时与开始治疗时的FLIPI稳定FLIPI危险组:FLIPI积分在诊断时处于低位或中危,治疗开始时未发生变化(低-低,中-中)


●  进展的FLIPI危险组:治疗开始时的FLIPI积分较诊断时的FLIPI积分升高者(低-中,低-高,中-高)。


在一项纳入570例FL患者的研究中,14.6%的患者出现FLIPI进展,并且出现FLIPI进展的人群更易出现疾病转化。另有研究评估了骨髓微小累及对预后的影响,在纳入的90例患者中,骨髓形态累及与骨髓微小累及无显著性差异。



二、一线治疗策略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正确的病理诊断、患者的治疗目的与意愿、伴随疾病情况、肿瘤大小以及FLIPI评分等,病理诊断是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美国NCCN指南推荐CHOP+利妥昔单抗方案、CVP方案+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FMD方案+利妥昔单抗以及放射免疫治疗为FL一线治疗方案。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无论是利妥昔单抗单药还是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FL,均有较好疗效:不仅可使患者获得临床CR、减少复发、延长生存,还能清除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的Bcl-2 阳性细胞,诱导其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尽管如此,化疗毒性及第二肿瘤仍不可忽略,并且仍有部分患者在5年内复发。


1.  早期FL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显示,94例初治早期F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受累野放射后,10年PFS为64.6%,相比单独照射组(50.7%)较高,中位OS为94.4%,明显高于单独照射组(83.6%)。另有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联合受累野放射比单独一项研究纳入41例初治、早期FL患者,予以利妥昔单抗和受累野放疗,结果显示预计5年PFS为90%,中位PFS未达到。


2.  中晚期FL


一项3期开发性非劣性研究纳入419例iNHL或MCL患者,随机给予6~8个周期的BR或R-COP/R-CVP治疗,中位随访超过5年,结果显示BR方案产生的PFS、EFS及DOR获益优于R-COP/R-CVP,但OS无显著差异。另有研究入组额44例惰性淋巴瘤患者,并随机分配至BR/R-CHOP组,最大治疗周期为6,中位随访113个月,结果显示BR方案的PFS及TTNT优于R-CHOP组。



另有研究探讨了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65例初治FL患者的疗效,完全缓解率为72%,并且有数据显示该联合方案较利妥昔单抗单药能显著延长至下次治疗的时间。



总之,在FL一线治疗中新药联合可达到与化疗治疗媲美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后续仍需继续寻找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从而将来的临床治疗中将“摒弃化疗”。


三、难治复发治疗策略“选择最优靶向”


1.  ASCT的治疗地位


研究资料显示,ASCT治疗难治性FL,5年OS达60%以上;但Auto-HSCT一线治疗不能达到部分缓解,并且有些患者在一线治疗2年后进展或复发,与未接受Auto-HSCT的患者5年 总生存无显著差异。另有研究比较了Allo-HSCT和Auto-HSCT对早期治疗失败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自体移植组具有较低非复发死亡率,5年OS为70%,而亲缘全和移植者复发率最低,但OS无显著差异。



2.  靶向新药


目前难治性FL的主要靶向有靶向肿瘤表明抗原、细胞内主要通路及表观调控以及靶向肿瘤微环境。研究中的新药有抗CD20单克隆抗体、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MDM2抑制剂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



有研究显示,Obinutuzumab(GA101)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性患者,总反应率达100%,完全缓解率达78%,中位随访14个月,预计24个月PFS为61%。PI3K 抑制剂copanlisib治疗复发/难治性FL患者,ORR达58.7%,完全缓解率14.4%,部分缓解率达44.2%。


另有研究探讨了复发/难治FL患者接受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2)治疗后,达到病情稳定的患者再接受R2或利妥昔单抗单药的维持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总体反应率为61%,1年PFS为66%。



另外,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新药如Nivolumab,小样本1期试验中,10例FL患者的总体反应率为40%,完全缓解率为10%;Pembrolizumab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了30例复发FL患者,中位随访7个月,DOP、PFS和OS均为达到。



综上所述,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FL,5年OS超过60%。新型药物将有望进一步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预后。


四、展望


临床工作中,应将临床与生物分子学因素结合,建立预后模型,进而予以个性治疗。针对复发、难治FL患者的新药层出不穷,但是如何优化组合新型药物和传统药物,在减少毒性的基础上提=提高有效率和生存率仍值得探讨。另外,将来仍需进一步探索减少FL转化率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


会议专题»»»2017年POST-ASCO会议信息交流会暨泛珠三角肿瘤进展研讨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