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至14日,第四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在美丽的“狮城”河北沧州成功举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郭继鸿教授做了题为“心电学新进展2015”的精彩报告,介绍了四项心电学新进展。
一、Holter初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时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使人体发生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分为阻塞型(OSAS)、中枢型(CSAS)和混合型(MSAS)。其诊断标准为每晚睡眠中,呼吸反复暂停>30次,伴有嗜睡等症状。呼吸暂停是指睡眠时口鼻呼吸气流完全停止>10秒或气流降低>50%。
SAS的诊断金标准为多导睡眠图(PSG),包括
2001年,由DMS和美国Harold L Kennedy教授研发的第一代Holter初筛SAS技术问世。这一技术采用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指标评价危险度筛选可以OSAS患者。由于检测指标不形象,很多临床操作者不理解,这种初筛准确率不够理想,造成了推广困难。
经过十年不断的研究,2011年研究者找到了SAS在Holter中的新特征,设计和推出了第二代Holter初筛SAS技术,相比于第一代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初筛准确率,而且第二代初筛技术采用图形初筛,临床操作者易于理解和学习。
Holter初筛检测与多导睡眠监测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好,两种诊断技术,初筛和检测SAS的符合率极高。
二、体表三维标测技术
直流电与射频消融术于1980年用于临床,随之越来越多种类的心律失常得到根治,这大大激发了心律失常检测技术的发展;相应之下,体表心电图及传统的腔内二维标测技术已不能满足治疗上的需求,新的腔内三维标测技术问世已成必然。
1、腔内三维标测技术
1995年,Insite标测系统最早用于临床;1996年,Carto标测系统也在临床开始应用,标志着心律失常诊断技术跨进了三维时代。
腔内三维标测用接触式或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电极经周围血管进入体内,再经推送最终放置在特定心腔多点广泛采集心内膜心电信号,再将CT三维模型与采集的信号进行融合,构建三维电解剖模型,然后将患者实时心律失常放入三维电解剖模型,从而得到腔内三维标测图。最终对心律失常做出直视而准确的"立体三维诊断",并指导消融治疗。
腔内三维标测在临床的应用包括:揭示心室内激动顺序,确定心律失常的局灶性机制,确定心动过速的大折返机制,确定局部折返线房速机制,证实特殊的心律失常类型,揭示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功能的病理改变。
2、体表三维标测技术
腔内三维标测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合并症,检查所需仪器昂贵,标测结果仍属于心脏局部电活动的记录和分析。为弥补和解决腔内三维标测存在的问题,近十年体表三维标测技术逐渐崛起,从设想到实践,从最初的尝试到技术的提高和完善,历经十年,这项技术日臻完善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体表三维标测技术通过电极背心进行高密度采样,记录所有电极的单极导联电图,患者穿戴背心进行胸部CT扫描,确定每个电极导联与CT扫描获得的心外膜几何形态的相对位置及对应关系,进而整合、构建1500个心外膜心电信号的三维电解剖模型;患者穿戴电极背心活动,体表电极阵将以1-2KHz的采样率连续记录每次心搏的电位变化,并通过无创体表三维标测系统进行各种图形处理,最终合成各种参数特征不同的三维标测图。
无创三维标测技术的优势包括:(1)可诊断心律失常起源部位;(2)可确定激动传导的方向、顺序和特征;(3)诊断源于心外膜的心律失常;(4)逐跳完成标测,尤其对偶发的心律失常更有优势;(5)与有创标测的符合率高。
总之,体表三维标测技术近十年迅速发展、不断完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该技术不仅属无创、简单、易行,而且对心脏电激动的标测准确性高,与腔内三维标测系统相比仍有一定的优势。其临床应用价值体现在两方面:(1)心律失常的治疗:其可作为消融术前的重要检查,为消融提供重要的直接证据;(2)心律失常的研究与诊断:当体表心电图诊断某一心律失常尚存困难或模棱两可时,可用该技术明确诊断。可以肯定,体表三维标测技术的问世是心电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三、遗传性心律失常新分类
遗传性心律失常一般有4个特点:(1)发病年龄小,中、小学生即可发病;(2)发病重,反复
2013年,美国、欧洲、亚太三大心律学会发表了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8种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做了阐述:(1)长QT综合征;(2)短QT综合征;(3)Brugada综合征;(4)
四、假性心肌肥厚
当心室肌的厚度因心脏负荷过重(继发性),或与心肌负荷不对称(原发性)而发生肥厚(超过正常值)时,称为真性心肌肥厚。心电图特点为除极电压高、继发性复极改变和心肌瘢痕形成病理性Q波。假性心肌肥厚是指心室肌厚度经影像学检测证实超过正常值(存在肥厚),但肥厚的实质是非心肌组织的异常存在,从而引起"心肌增厚"。
图 真性与假性心肌肥厚鉴别流程
郭继鸿教授通过一个生动的病例提示以下两点:(1)超声诊断心肌肥厚≠肥厚性心肌病;(2)当超声结果与心电图结果矛盾时,需进一步核磁检查。
>>> 第四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专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