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片来源于发表在JAMA上的一篇综述性文章(doi: 10.1001/jama.2022.0358)。该图片总结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包括:斑块破裂(60%)、斑块侵蚀(25%)、钙化结节(5%)、冠脉痉挛(1%-5%)、自发夹层(1%-4%)、血栓栓塞(1%-3%)、MINOCA(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5%-6%)。后面的四个都相对比较好理解,前三个的病理本质到底是啥,彼此间有什么区别,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脂质坏死核心直接暴露于血流。 纤维帽破裂就像一个“屋顶”被掀开,将斑块内部高度促血栓形成的物质(脂质、组织因子等)直接释放到血管腔内。
➤强烈的促血栓反应。 暴露的脂质核心含有大量组织因子(最强的凝血启动因子之一),血小板迅速粘附、激活、聚集,同时凝血瀑布被强烈激活,导致局部形成富含血小板的闭塞性血栓。
➤内皮细胞缺失后,下方的富含蛋白聚糖、糖胺聚糖的内膜基质(有时包含平滑肌细胞和少量炎症细胞)直接接触血液。
➤相对温和但持续的促血栓反应。 暴露的内膜基质(特别是硫酸软骨素)具有促凝活性,能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栓形成通常是附壁的、富含血小板的,可能逐渐导致管腔狭窄或成为后续闭塞性血栓的起点。与破裂相比,血栓形成速度可能稍慢。
➤钙化物质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内膜表面破损。 这是最少见的机制,通常发生在血管严重钙化、弯曲或受机械应力大的部位(如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
➤钙化物质本身高度促血栓。 暴露的钙化结晶(羟基磷灰石)是强烈的血小板激活剂和凝血接触激活表面。
理解这三种机制不同的病理本质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至关重要。例如,针对破裂需要稳定斑块(降脂、抗炎),针对侵蚀需要保护内皮(戒烟、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而钙化结节则可能需要更积极的钙化处理(如旋磨术)和强效抗栓。血管内成像技术(OCT, IVUS)在区分这三种机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