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MS 全球对话:伊基奥仑赛持续突破,BCMA CAR-T引领MM迈向临床治愈新时代
2025-10-04 来源:医脉通

2025年9月17-20日,第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年会在加拿大多伦多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上,中国学者在CAR-T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其中,伊基奥仑赛作为中国原研全人源的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其FUMANBA-1研究的3年随访数据以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的公布,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美国哈佛医学院Kenneth C. Anderson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Wee Joo Chng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参与圆桌访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杜辰星医师担任主持人共同解读本届IMS年会的重要进展,分享CAR-T细胞疗法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经验,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杜辰星医师


IMS大会如火如荼召开中,请您分享一下,近年来IMS会议中有哪些重要的研究进展或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些研究进展与趋势对当前及未来MM临床实践的影响?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


本次IMS会议发表的摘要对MM发病机制如基因表达异常和免疫微环境改变进行了深入阐述,使我们对疾病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基因表达异常方面,Midnolin低表达会增加癌蛋白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的表达,促进MM细胞生长和存活1;烯醇化酶1(ENO1)高表达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促进MM细胞增殖2。在免疫微环境改变方面,非编码RNA和关键信号通路的改变,不仅发生在肿瘤细胞内,也发生在免疫微环境中3。这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丧失,或者改变微环境组成,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状态,从而使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逃逸4


近年来,MM领域出现了多个新型疗法。其中,BCMA CAR-T疗法已获批上市并获指南推荐5,目前已广泛用于MM治疗领域。在其他浆细胞肿瘤领域中,浆细胞白血病(PCL)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疾病,早期死亡率较高6。本次会议报告了一项令人振奋的中国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伊基奥仑赛治疗PCL患者≥完全缓解(CR)率达到92%,64%的患者在首次输注后一个月内达到缓解,缓解的中位持续时间为282天7。本次会议还公布了PIKfyve抑制剂、靶向GPRC5D或CD38的新型NKp30导向双特异性NK细胞衔接器、三聚体APRIL CAR-T等疗法的新进展。微小残留病(MRD)等评估工具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进行更精确的预后评估8,有助于进一步推动MM的临床治愈。


除治疗领域的显著进步外,还有一点值得分享:在IMS会议等国际学术大会上,中国学者发布的研究占比持续提升。目前新一代的研究者和医护工作者尤为优秀,其中很多都是中国学者。纵览目前MM领域取得的进展,对于研究者、医护人员,尤其是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


Wee Joo Chng教授


就当前MM的临床实践而言,在MM一线治疗中,四药联合方案的使用率已大幅提升,从2019年的2%~4%提升至2023-2024年的41%~69%,并延长了患者至下一线治疗的中位时间9,我认为现在已经充分确立了四联疗法作为标准治疗的地位。在二线及后线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案仍为达雷妥尤单抗,CAR-T等T细胞疗法的使用率随治疗线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临床结局来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多而不断缩短,老年和虚弱患者仍面临治疗挑战,患者的生存结局较差10


结合目前MM领域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治疗挑战,未来MM临床实践将朝着“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前进。其中,MRD指导的治疗策略是MM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MRD评估为患者管理提供了新工具,可作为分层治疗的标志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如根据MRD状态判断是否选择巩固治疗,指导巩固或维持治疗的持续时间及后续治疗降级等11。此外,在免疫治疗方面也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如伊基奥仑赛的一篇研究,探索了CAR-T疗法联合放疗以提高CAR-T治疗效果、以及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联合方案等内容。治疗时机的优化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高危MM患者,早线应用更高效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实现更深的缓解12


杜辰星医师


CAR-T疗法是MM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学者深耕BCMA CAR-T治疗领域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中国原研的全人源BCMA CAR-T疗法伊基奥仑赛,其注册研究FUMANBA-1在本次IMS会议上更新了长期随访数据,能否请您解读一下这项研究的最新进展?


安刚教授


中国原研的伊基奥仑赛是全世界首个获批的全人源BCMA CAR-T,具有轻重链全表位与BCMA紧密结合、低免疫原性、快解离和低耗竭等特点。基于FUMANBA-1研究,伊基奥仑赛于2023年6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3线治疗的RRMM成人患者。在今年的IMS会议上,该研究的3年随访数据由邱录贵教授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发布。结合现有数据推测,伊基奥仑赛可能是在患者体内存续时间相对较长的BCMA CAR-T疗法。在107例可评估患者中,总缓解率(ORR)和≥CR率分别为96.3%和83.2%,其中所有达到≥CR的患者实现MRD阴性。首次接受BCMA CAR-T治疗亚组疗效更突出:ORR和≥CR率分别为98.9%和88.4%,MRD阴性率为98.9%,中位PFS达35.9个月13


在安全性方面,仅1例患者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无≥3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本届IMS年会上,CAR-T治疗后的迟发性神经毒性,尤其是表现为帕金森样症状的神经病变,引起了广泛关注,既往统计的发生率约为10%14。值得强调的是,伊基奥仑赛在长期随访中未观察到此类毒性事件的发生13


FUMANBA-1研究长期数据验证,伊基奥仑赛为复发难治患者提供长期生存机会,整体安全性可控,有望引领MM迈向临床治愈。


杜辰星医师


在本次大会上,您汇报了FUMANBA-1研究3年随访数据,该数据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BCMA CAR-T疗法在MM等浆细胞肿瘤中的广泛应用,请您基于BCMA CAR-T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分享一下该疾病领域的诊疗发展趋势或优化方向?


邱录贵教授


FUMANBA-1研究3年随访结果令人鼓舞,给国际同行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数据显示人源化的BCMA CAR-T伊基奥仑赛克服了鼠源CAR-T的缺点,具有免疫原性降低、体内持续更久、抗药抗体(ADA)检出率低等优势。目前伊基奥仑赛用于MM二线或三线治疗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期待后续相关研究结果公布,有望获批MM的二、三线治疗适应症。


关于CAR-T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一是治疗线数前移,早线患者总体状态和T细胞功能会更好,有利于CAR-T细胞的成功制备、保持抗肿瘤活性和延长体内的存续时间。对于高危,尤其是超高危患者(如双打击/三打击、P53异常、PCL、髓外侵犯等患者),现有治疗效果不佳。另外,既往临床试验未纳入髓外侵犯(特别是软组织侵犯)、PCL等患者,难以评估新型药物对于这类患者的疗效。随着研究的开展,伊基奥仑赛和学术型CAR-T等新型疗法治疗原发性PCL疗效显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将CAR-T前移至一线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二是与现有方案进行有机整合,如四药方案、双特异性抗体、免疫调节剂、表观遗传药物(EZH2抑制剂、PI3K抑制剂)、放疗等。其三是改善毒性管理,感染已成为CAR-T治疗后非复发死亡的首位原因15,因此需要关注体细胞免疫降低和长期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导致的各类感染如病毒再激活;还需关注晚期血液学毒性、神经毒性等。其四是克服耐药,目前有多项研究正在探索双靶点CAR-T(BCMA×CD38、BCMA×CD19、BCMA×GPRC5D)、装甲CAR-T(分泌IL-15、IL-18或PD-1抗体)等新型CAR-T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提升对耐药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后是重视患者个体化的全程管理策略,我们团队提出动态预后分层驱动的治疗策略,即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能状态、年龄、生物学特征、经济情况等,为病人制定贯穿诱导、巩固、强化到维持治疗的整体管理方案。


杜辰星医师


近年来,CAR-T疗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是提高MM预后的关键。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应如何制定CAR-T治疗方案?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


截至目前,美国已有两款CAR-T疗法获批用于MM治疗,且已成功从末线治疗推进至前线治疗阶段,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和更优生活质量。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的CAR-T疗法也取得非常好的临床结果,尤其是FUMANBA-1研究公布的核心数据,其展现的疗效更是让人倍感振奋。中国在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上,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在美国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会将拟接受CAR-T细胞疗法的患者尽早转诊至CAR-T细胞治疗中心或肿瘤治疗中心,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CAR-T疗法,并规划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和讨论最佳的桥接治疗方案16。在CAR-T治疗期间,我们重视不良事件的管理,患者接受CAR-T输注后,需在治疗中心附近停留至少4周,以便及时监测CRS、ICANS等不良反应。


安刚教授


中国CAR-T进展快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临床实践中,伊基奥仑赛有效率高,且安全性优异。在临床工作中,若患者选择伊基奥仑赛治疗,一般在治疗后第六、七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但CRS多为1-2级,在支持治疗后一至两天患者便可恢复。


基于CAR-T疗法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浆细胞肿瘤诊疗指南》推荐该疗法用于治疗既往3种治疗方案失败后的RRMM,同时指出“建议积极探索某些情形下CAR-T细胞疗法的前线治疗”5。目前,临床可尝试在高危MM和PCL等患者中前线应用CAR-T疗法。2025年发布的《IMS-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关于高危MM定义的共识推荐》中指出:对于高危患者,即使用四药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两年内复发风险仍较高,因此需要新型治疗药物改善患者生存17。高危和超高危MM侵袭性强,极易复发,传统强化治疗(包括ASCT)效果有限,患者难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目前指南强调高危MM患者需以MRD阴性(10-6)为目标18,临床可考虑将CAR-T疗法前移至一线治疗,以突破当前困境。


对于年轻、适合移植的MM患者,我们中心尝试给予CAR-T疗法联合ASCT和双特异性抗体方案治疗。此外,我们中心数据显示,对于年轻患者,CAR-T疗法较ASCT获益更大,而早期CAR-T干预带来的长期无病生存,为患者重获工作能力、履行家庭责任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对于年轻且适合移植的PCL患者,我们中心给予CAR-T联合ASCT方案,对于无法接受ASCT的老年患者则仅使用CAR-T治疗。目前采用该方案治疗的PCL患者预后良好,无患者出现生化复发。此外,随着多个新型联合方案和大型临床研究的积极探索,目前CAR-T疗法作为重要治疗手段正推动MM治疗格局的革新,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杜辰星医师


基于CAR-T治疗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您认为现阶段距离实现MM治愈目标尚存在哪些挑战?为最大化CAR-T疗法的治疗价值、改善患者预后,未来可从哪些方向进行优化?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


FUMANBA-1研究等多项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CAR-T疗法有效延长MM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望为患者带来临床治愈。然而,MM的治疗领域仍存在很多挑战:①因肿瘤抗原表达下降或丢失、T细胞功能受损等因素导致的CAR-T疗法耐药;②MM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会抑制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从而影响CAR-T治疗的疗效;③CAR-T细胞输注后,患者体内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并引发CRS、ICANS等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耐受性;④高危患者获益较差,表现为对治疗反应不足或早期复发等19


因此,通过治疗前移,采集更健康的T细胞并尽早使用,可提高CAR-T细胞的制备成功率,并提升其在体内的扩增、存续和肿瘤杀伤功能。为克服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耐药等挑战,未来需开发多靶点CAR-T疗法或优化多靶点药物联合策略,从而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与此同时,本届会议上亦有专家指出,γδT细胞亚群可能与T细胞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富集策略以延长治疗的持续缓解时间。


杜辰星医师


基于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BCMA CAR-T疗法为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已愈发明确,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可及性仍存在显著差异。请您谈谈应如何提高全球患者的可及性?


Wee Joo Chng教授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可用于支持药物的上市、扩大适应症等,从而提高CAR-T疗法等新型治疗的可及性。因此,随着这些治疗的应用,收集真实世界数据非常重要。一项中国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150例MM患者,数据显示伊基奥仑赛治疗的≥CR率为73%,且早线应用的CR率更高,达81.3%20。这一获益趋势与其他临床研究结果一致,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随着全球范围内CAR-T治疗选择的丰富,中国也有伊基奥仑赛等优秀的CAR-T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尽早使用CAR-T疗法是提高不同国家和地区MM患者获益的关键。因此,需加快商业化CAR-T疗法的获批上市,从而为不同地区的患者与临床团队提供更多更适配的优质治疗方案。在对应药物未获批的国家和地区,可通过指定患者药物使用计划(NPP)帮助患者快速获取治疗。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术型CAR-T可作为患者的重要选择。


目前在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伊基奥仑赛正在积极推进注册工作,未来或将惠及更多亚洲乃至全球的MM患者。


杜辰星医师


基于目前已公布的研究数据,请您分享对伊基奥仑赛的期望和建议,并谈谈可通过哪些方式进一步推动其应用,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Wee Joo Chng教授


我认为优异的疗效与较好的安全性是该产品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例如,神经毒性是CAR-T领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帕金森症样症状。但就目前伊基奥仑赛的研究数据而言,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这种情况。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


我完全同意Wee Joo Chng教授的看法。尽管我们对已获批的CAR-T细胞疗法倍感兴奋,但临床仍然迫切需要像伊基奥仑赛这样优异的产品。目前伊基奥仑赛数据显示出优异的疗效数据,能产生深度且持久的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特别是,中国患者能够获取这种拯救生命的治疗。我认为,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高效地生产CAR-T细胞,并将其及时运送到世界各地,在患者或医生认可其疗效、并确保临床医护人员能够监测和及早干预潜在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该疗法才能真正造福全球患者。总结


邱录贵教授:


今年IMS年会盛况空前,总参会人数突破3600人,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中国的临床医生与青年学者共30余人。自2019年起,我们团队持续投身IMS学术交流,当年即有5位成员荣获“青年学者奖”,此后每年均有团队成员获此殊荣。团队每年在大会上完成3~4场口头报告并展示多份壁报,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IMS更将我们实验室列为年度推荐实验室,体现出国际同行对中国研究工作的关注与认可。


近年来,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尤其是CAR-T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形成并驾齐驱之势。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短板:原始创新不足,缺少大型III期临床研究的开展,难以产出中国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导致目前相关指南的更新多依赖于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仍需国家、社会及各界多方的持续努力。我们既要肯定已取得的进展,更须正视差距、瞄准国际前沿,通过加强与政府、基金组织、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学科发展,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图片


图片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

现任美国血液学协会(ASH)副主席

Dana-Farber 肿瘤中心血液肿瘤科主任

Jerome Lipper 骨髓瘤中心主任

多发性骨髓瘤(MM)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主要致力于MM 新型靶向治疗的研究,探讨联合靶向治疗对肿瘤细胞细胞毒作用及消除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针对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药物敏感性并降低耐药发生,主持多项多发性骨髓瘤新药临床研究,已发表文章871篇。


图片

Wee Joo Chng教授

Senior Consultant, Division of Haematology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Onc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Singapor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dicine, 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irector, Nation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Singapore

Professor Wee Joo Chng is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Singapore and Group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 He is the Yong Loo Lin Professor in Medical Oncology and Vice-Dean of Research of the 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a Seni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the Canc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e is also the inaugural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Singapore Translational Cancer Consortium. He is a member of many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ommittee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and theAsian Myeloma Network. He has authored more than 300 publications in many reputed journal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clinical trials and has delivered talks in man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e has won multiple awards for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both lo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Myeloma Foundation’s Brian GM Duri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the National Medical Excellence Outstanding Clinician Scientist Award, the 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eni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 (STaR) Award, NUHS Pinnacle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NUSMed Researcher of the Year,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Young Researcher Award, and the Celgene Future Leaders in Haematology Award.


图片

邱录贵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图片

安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负责人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主要学术任职:CSCO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秘书

2003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6-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3/11-2016/6 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学院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Haematologica、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blood advanc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一部《内科疑难病例-血液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译《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第9-10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

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新锐


图片1.jpg

杜辰星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瘤诊疗中心

202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23年赴亚洲骨髓瘤协作组短期培训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异常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会员

以第一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Leukemia & Lymphoma、Hematology发表多篇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论文,参与编译《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第9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1th ASH 摘要成就奖


参考文献
1.Anna Besschetnova et al. 2025 IMS. OA-28.
2.Zhaoyun Liu, et al. 2025 IMS. PA-243.
3.Marina Michaud, et al. 2025 IMS. PA-251.
4.Cristina Aquilina, et al. 2025 IMS. PA-208.
5.5.2025《CSCO浆细胞肿瘤诊疗指南》
7.Jin Lu, et al. IMS 2025, PA-488.
8.Aimée Wong, et al. 2025 IMS. PA-196.
9.Joshua Richter, et al. 2025 IMS. PA-430.
10.Maria Nieto, et al. 2025 IMS. PA-490.
11.Paiva B, et al. Nat Rev Clin Oncol. 2025;22(6):424-438.
12.Zhu L, et al. Crit Rev Oncol Hematol.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1, 2025.
13.Li Chunrui, et al. IMS 2025. OA-08.
14.Sidana S, et al. Blood. 2025 Jan 2;145(1):85-97.
15.Blumenberg V, et al. Nat Med. 2024 Sep;30(9):2413-2414.
16.van de Donk NWCJ, et al. Lancet Haematol. 2025;12(8):e635-e649.
17.Avet-Loiseau H, et al. J Clin Oncol. 2025 Aug 20;43(24):2739-2751.
18.Dimopoulos MA, et al. Nat Rev Clin Oncol. 2025 Sep;22(9):680-70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