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北京举办的2013年中国高血压年会上,医脉通特别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继光教授,王教授侃侃而谈,就高血压特别是联合降压、高血压治疗靶点及血压的监测与测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接受医脉通专访)
医脉通:王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医脉通的采访。ESH/ESC推出的新版欧洲高血压指南【点击下载】强调降压治疗获益首先来自于血压降低,您认为这种观点对中国高血压管理有何借鉴意义?
王继光教授:感谢医脉通安排这次采访,我非常希望和媒体沟通,共同促进高血压防治事业的发展。
ESH/ESC的指南是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较大的指南,对我国高血压防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从治疗学的角度,强调把血压降下来,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我认为这种观点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高血压的控制率总体上较低,这样的观点会给高血压防治带来非常大的支持。降压治疗通过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是对高血压防治大有帮助的理念。
同时,医生在给每一个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治疗,安全的实现降压达标。
医脉通:高血压降压治疗经历了单个降压药物治疗、阶梯式降压治疗,到现在提倡的高血压联合降压治疗。ESH/ESC推出的新版欧洲高血压指南也对药物联合治疗有了新的论述,可以起始即联合用药。您能介绍一下如何选择药物联合方案吗?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王继光教授:从早期的单药治疗、阶梯式治疗、序贯治疗发展到现在的联合治疗,是一种更加有临床意义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如何更加合理的进行联合治疗,我认为应包括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起始就进行联合治疗,这是一种崭新的思维。对于还未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由于其血压水平较高,指南建议二级以上的高血压一开始就要联合降压。这样的推荐并不是说一级高血压患者一开始不能进行高血压药联合治疗。之所以定义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是出于治疗安全性考虑的。这样的推荐总体上疗效更强,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并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第二个层面是,经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单药治疗没有达标的患者,可以进行及时的联合治疗。这是去年发表的联合治疗专家共识【点击下载】做出的推荐,这样既保证有效,又能保证安全。
此外,如何进行联合治疗?什么样的联合治疗是合理的、有效的?目前大部分指南按照临床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据推荐RAS拮抗剂(ACEI和ARB)与钙离子拮抗剂或利尿剂联合,这两种联合方式在药理学机制是合理的,而且循证医学证据很充分;在我国钙离子拮抗剂和RAS拮抗剂的联合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接受,使用更方便、更安全,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RAS拮抗剂和利尿剂联合时,前者剂量要大,后者小剂量即可,这样就可以减少低血钾等利尿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为了避免不良反应发生需要加强监测,包括用药前、用药早期及用药过程中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等,避免或尽早发现并干预不良反应。
总之,联合治疗可以更早、更广泛地使用,目标是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
医脉通:您是本届大会“高血压治疗中的新靶点”专题会的主席,目前高血压治疗的新靶点有哪些呢?这些靶点会对未来高血压临床治疗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继光教授:靶点,是药物研发早期选择药物研发方向的药理学概念。要找到一种新的药物,首先要找到药物的作用目标,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首先要找到作用途径(Passway),然后在途径上找到几个关键环节,然后找到有效的化合物来作用于这个环节来发挥治疗作用,这个关键换机即“靶点”(target)。
最典型的是,β受体阻断剂就是选择了交感神经作为途径,找到了末端的受体环节作为靶点。在高血压药物研发方面另一个成功的范例是RAS阻断剂,包括ACEI和ARB,以及直接肾素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通常一个作用途径上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靶点)对应着不同的新药。
但总体上人体的调节系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将靶点的概念拓宽。这次会议在讨论靶点这个问题时,将传统的治疗途径和靶点拓宽到更广的方面,甚至拓宽到非药物治疗领域。例如,把血管作为新靶点。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
因此,现在讨论靶点不能局限于生理调节系统,而是要拓宽到体内和体外影响血压的两个系统。
医脉通:正常成年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每6个月至少测量1次血压,您认为这样一个频率合理吗?高血压测量和监测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王继光教授:我认为这样的频率在半个世纪前大致是合理的,现代来说是不够的。我国1/4—1/5的成年人患高血压,这是个大众健康问题;一个70岁的人一生的高血压风险(包含死亡人群)为90%,在存活的70岁以上的人有70%患高血压。所以说这个的频率太低。我的建议是,血压正常的人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保证血压升高者不到一年就能筛查出来;如果2年才测一次的话,患者出现并发症几率会增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或高危人群频率更改更高。2012年发表的《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点击下载】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和监测做了详细建议,指导患者在家中规范的测量血压,把血压管理的更好,我们希望能尽快完善并形成指南。
这项共识推荐: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每日早(起床后)、晚(上床睡觉前)各测量2~3次,间隔1分钟;初诊患者,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或不稳定患者,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1天。以便调整用药方案或采用新的治疗措施。
医脉通:请您谈一下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这次大会发布了《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点击下载】,这项指南发布后会给高血压防治带来哪些变化?
王继光教授: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中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知晓率低和达标率低是两个主要的问题。20年前,我国的人群和高血压患者认识不到高血压的危害,而现在高血压患者通常会积极主动的求医、管理血压,但是血压达标率仍有待提高。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对高血压防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项指南的内容比较多,如果能够简化成一两个措施或者理念进行推广,会产生更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在一部分地区试点,最终形成一个好的模式或者范例,则能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这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我们手段用好技术这个手段。特别是在血压筛查方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社区、家庭和医院进行血压测量,提高高血压诊断、筛查的几率。在药物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有效、安全且有证据的药物,例如钙离子拮抗剂,从而降低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水平,使患者能够真正获益。
总之,在高血压防治中问题突出,但我们有方法。而且需要全社会,包括患者、医生与媒体共同努力。将社会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血压防治和管理中,多方参与,其中患者是核心,患者的家庭血压监测最重要,它可以改变医生的治疗行为——依据家庭血压进行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同时,媒体要把新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包括广大医生和患者。媒体与医生肩负一致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应该持续不断的宣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每一代人都需要健康教育,而且是从出生到成长不断地进行健康教育。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所以不是一个指南可以解决的。
医脉通:非常感谢王教授,我们期待有机会再次向您请教和学习!
点击进入专题>>2013年中国高血压年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