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2013会议上,医脉通的编辑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霍教授介绍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详细内容如下:
图 霍勇教授在接受医脉通的采访
医脉通:霍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医脉通的采访!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现状,在规范治疗方面存在怎样的挑战?
霍勇教授:在过去的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直到今天,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没有看到这种态势有下降的趋势。尽管我们有资料分析显示,在城市居民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有趋缓,但是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因为中国是卒中大国。尤其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趋势还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由于胆固醇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在医院的患者,心肌梗死比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还要多。所以说,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是一个严峻的形势,而且这种形势在可预见的20年内仍然会持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不容乐观,而且是需要有切实的对策去解决这个问题。
医脉通: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任务日益艰巨,我们应对心血管疾病喷井的对策有哪些?
霍勇教授:我们应汲取国际上从国家层面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的成功经验,找到值得我们借鉴的举措。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芬兰等等都有非常详实的数据,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是上升的,但是80年代后开始下降了。过去30年,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发病、死亡率开始下降,而且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那么,他们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趋势的背后,他们做了什么?我觉得他们关键做了那么几点: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对危险因素的控制,这是关键的一点。如芬兰在20世纪70年代末是全世界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但是他们通过生活习惯,比如减少黄油摄入量,降低全民的胆固醇水平,对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及时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控制,这样他们全国的胆固醇水平都在下降,而不是那一部分人下降,这样与胆固醇相关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现一个下降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预防是国策。
第二是对不同危险度的人群进行分层管理、预防和治疗。对于一般危险度的人群从国家层面上,通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控烟、低盐及控制饮食进行大范围的预防。对于高危险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预测和预警,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比如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这是需要及时救治,建立绿色通道、进行早期溶栓再灌注治疗等措施。
第三是从最基本的基础上强调全民的健康意识。这一系列措施是欧美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觉得我国在这些方面做的都不够好。首先,从整体层面上,比如我国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我国血压达标率才到10%,欧美国家怎么着也达到了40%,甚至60%-70%。另外,分层危险因素的评估,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了心肌梗死如何救治?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得到规范化治疗的不到5%,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脉通:霍教授,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已经成功举办3届了,请您评价一下开展这个会议的意义。
霍勇教授: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也是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形势严峻入手,我们如何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防治过程中已经成功的经验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落实到临床工作中,这就是转化医学。以转化医学为主题,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三届会议,这个会议的内容正是将从我们的实验室、从研究所缩短到临床工作中。我们这次会议有很多主题,比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